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524字,閲讀約4分鐘

文章分類|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546,閲讀約4分鐘

突厥是中國人熟悉的北方胡民族。隋唐時期,突厥對中原王朝構成了巨大威脅。李淵和李世民都曾召大臣到突厥,但統一中原後,李世民立即發動罷工,打敗突厥結力可汗,因而被草原各族稱為“天可汗”。

土耳其人曾經是草原上一個非常強大的民族。起初他們在柔然手下做鐵匠。公元6世紀,突厥人在阿什納的領導下強盛起來,打敗柔然,成為草原的霸主。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在鼎盛時期,突厥斯坦的疆域西至中亞,東至興安嶺,十分龐大。後來突厥在唐朝的不斷進攻下,分裂為東西兩派,被唐朝徹底打敗。一些土耳其人遷徙到小亞細亞,成為現代土耳其人的祖先。

突厥人雖然離開了中亞,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留下。從新疆到中亞各國,都發現了草原石人的蹤跡。一尊石像矗立在廣袤的草原上,彷彿在聆聽外界的信息。

這些石頭人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草原上的民族是他們共同的,但他們不知道是誰離開了他們。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伊犁發現他們時,認為他們是突厥石人,僅在中國阿勒泰地區就有80多個。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土耳其人信奉薩滿教,崇拜祖先和自然,認為人死後有靈魂,與生者相伴。石人是祭拜祖先和英雄的一種方式。在古人看來,只有石頭才是不朽的,把石頭刻成雕像是紀念某個人最好的方式。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紀念方式。李世民將羣臣的塑像放在自己的昭陵門口,永遠陪伴自己。顯然,當時刻石為像的想法非常普遍。突厥石人應該親自雕刻英雄。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有些草原石人可能比突厥人出現得更早。石頭人在青銅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土耳其人繼承了這一傳統。石人基本呈圓柱形,頭部只刻有臉孔和五官。形狀並不複雜。也有人認為這是早期人類生殖崇拜的象徵。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石頭人的體型最高可達3.1米。可以看到一些武士形象左手持杯,右手持劍,這可能正是雕像主人的長相。兩個頭的石像也很少,專家認為這是征服者對被征服者的羞辱。也有專家表示,英雄每殺敵一次,都會刻一個石人作為紀念。

通過對整個中亞地區數百個石人的研究,可以發現石人不僅有黃種人種,還有高加索人種和歐羅巴人種。説明這一地區遊牧民族的民族構成十分複雜。

事實上,歷史上並沒有一個純粹而強大的遊牧民族。在擴張和吞併的過程中,他們會吸收很多其他民族和部落的人。在草原上,實力是最重要的,但血統不是最重要的。否則,就無法解釋這些族羣是如何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崛起的。僅靠自然增長是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口的。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有趣的是,石器和青銅時代的石人是兩性的。在鐵器時代,只剩下男人。這與男性在社會生活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時代是一致的。從一開始就處於鐵器時代的土耳其人中沒有一個女人。

這些石人的原材料大多是附近山上的岩石,也有的用整塊白沙岩雕刻而成。在漫長的歲月裏,牧民們利用放牧的間隙,從山上收集巨石,一個個雕刻雕像。也許這就是除了戰爭之外,牧民為首領提供的主要徭役。

對於古代民族來説,石刻是一項非常普遍的活動。類似的石像不僅在突厥和中亞草原民族中出現過,在瑪雅人,復活節島和中國南方也出現過。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在湖南永州的深山裏,有一座墓葬羣,裏面有5000多尊石像。年代從秦漢到隋唐。石像有官員,孕婦等,體量較小,從0.3米到1米不等。有人説,這裏是舜帝陵。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復活節島的雕像要大得多,達到22米,最多時有800多尊。島上土著拉帕努伊人以雕刻石像為主要活動,想通過石像與神靈建立聯繫。

瑪雅雕像更是懸空。有些服裝與現代宇航服相似。我不知道天外來客有沒有到過那裏,被瑪雅人抄襲過。

總之,世界各地的石像多與神靈或祖先有關。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遠古人類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渴望。

“參考資料:隋書,老唐書,草原石人”

這裏是《靜待空間》,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是一羣鐵匠,崛起後屢屢侵華,戰敗後帶着一堆石頭人離開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