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的一支骨幹力量。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評選出10名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把疫情防控作為思政教學教材
疫情防控中,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輔導員靳敏對自己帶的25名武漢籍研究生尤為關心。逐一排查和叮囑後,靳敏發現,學生小霞是醫務人員子女,家裏長輩已經感染,在照顧家人期間,小霞也開始出現症狀。靳敏心急如焚,與學院老師一起,積極尋找資源、聯繫醫院……在各方努力下,小霞終於順利住進定點醫院。
6個月,180多個日日夜夜,靳敏全力以赴。她每天按時彙總學生信息、排查學生健康情況、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變化,即便隔着屏幕,她也始終對學生情況瞭如指掌。
有段時間,雖然學生不到校,但天津師範大學輔導員張家瑋依舊忙碌。通過網絡“主播式”講故事,張家瑋把“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蹟講給學生;利用“雲班會”“雲黨日”,張家瑋用事實講述着“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所在。
在張家瑋的帶領下,學院輔導員們既“備課”又“講課”,既“自學”又“教學”,把疫情防控作為思政教學教材。
為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就業,瀋陽工業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青山點對點幫助學生對接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學院279名畢業生,我們儘量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就業選擇。”李青山説。
李青山還發起了“遼寧輔導員百家優質企業促就業活動”,組織帶領30餘所高校的91名輔導員向大學生推薦100餘家“信得過”的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並提供24小時在線就業服務。
思政工作應該有機融入、潤物無聲
“培養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水聲工程人才,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這是我的使命。”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輔導員劉鐵説。怎麼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海洋強國的種子?怎麼讓學生了解、熱愛水聲工程?劉鐵成了學校船舶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通過講述船海專業特色和船舶發展歷史,指導學生了解行業發展趨勢;通過邀請專業教師現場教學,幫助學生規劃成長藍圖;通過講述遼寧艦、蛟龍號等“國之重器”背後的故事,堅定學生投身海洋強國建設的報國理想。
同樣致力於引導學生激揚青春夢想的,還有西安交通大學勵志書院少數民族學生專職輔導員庫來西·依布拉音。“從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紅船,到井岡山、西柏坡,再到首都北京,我和學生們一起,沿着時間脈絡,觸摸黨史,接受紅色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庫來西自豪地説。
思政教育怎麼做才既有意義又有意思?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輔導員朱丹在不斷創新。2018年,朱丹在學校的支持下創辦了輔導員名師工作室。依託這個平台,她開設“青春有約”沙龍,讓身邊人講身邊事;開通“丹心語錄”微信公眾號,不定期開展線上打卡、雲端接力等參與感強的線上活動;創辦融媒體思政節目“你好,大學生”,做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
做輔導員將近20年,學生從“70後”到“00後”,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王銀思對思政教育感觸很深:“要想讓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就需要我們遵循不同時期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斷摸索適合他們的工作方法。”學生待在宿舍的時間長,王銀思就辦起“公寓微講堂”,開展理論學習、學業指導;學生喜愛手機閲讀,王銀思就開闢“網絡微課堂”,開設“學霸微課”“青春力量”“黨聽我説”等專欄,錄製上傳340餘個微課視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翻新菜品,讓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便於學生自然而然吸收。”王銀思説。
哪裏有學生,哪裏就有關愛
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祝鑫,用一個寒假、21天,給340名學生每人寫了一封信,共計20萬字。信中,她積極關注每個人的綜合表現,並提供客觀評價與成長建議。“她還記得我胃不好,在信中提醒我一定不能空腹吃藥。”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方同學收到信後,內心充滿感動。
她愛學生,學生也愛她。教師節,同學們在340張便籤紙上寫下340份祝福,送給祝鑫……11年來,祝鑫帶了5屆學生,寫了1622封信、60多萬字。
哪裏有學生,哪裏就有輔導員。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工辦主任錢珊剛任輔導員時,希望貼近學生,便萌生了舉行“早餐會”的念頭。一開始,主動報名的學生並不多,她就主動出擊,食堂、寢室、超市、體育場,都能成為她和學生談心的地方。
如今,“早餐會”已成為錢珊與學生們交往的日常。在錢珊的辦公桌裏,藏着5本“寶貝”,那是10萬餘字的“早餐會”工作日記,記錄着她每次與學生暢聊的點滴,記錄着她所帶的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
把學生時時記掛在心頭的,還有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輔導員簡敏。她把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帶回自己家中調養撫慰;把多個上網成癮的學生勸返課堂;因擔心生病返家的學生,每隔一小時與列車長溝通;邀請留校的學生到自己家裏共度除夕夜……簡敏用愛心、耐心、細心,肩負起輔導員的責任。
22年來,簡敏一直在圍着學生工作。“輔導員的工作繁瑣、壓力也大,但跟學生們朝夕相處,看着他們成長成才,讓我有成就感,我從心裏感到快樂。”簡敏説:“所以我要把輔導員職業當做終身的事業!”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