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固懷恩被逼反叛是一場政治悲劇,表面上這是一起偶發性的誤解,其實質是大唐在安史之亂後,暴露出來的政治矛盾的激化。
如果要論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郭子儀第一,李光弼第二,僕固懷恩第三,這個排名應該沒有人提出質疑。
《舊唐書》記載:“懷恩以寇難已來,一門之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絕域。”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僕固懷恩一門46人當了烈士。為了向回紇借兵,他三個女兒先後遠嫁回紇和親。用“一片丹心”來形容僕固懷恩,一點都不為過。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僕固懷恩的形象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了呢?
起因是史朝義二度謀反,引來回紇共同對付大唐。此時回紇的可汗毗伽闕,正是僕固懷恩的女婿。於是僕固懷恩奉旨,説服了回紇人調轉槍口,打敗了史朝義。戰後,僕固懷恩和毗伽闕可汗翁婿倆,率軍從相州回軍河朔,路經河東時,與河東節度使辛雲京鬧了點不愉快。
原來,辛雲京一直懷疑僕固懷恩與毗伽闕勾結,企圖謀奪太原,所以,大軍奔赴相州時,辛雲京拒絕開城迎接,也不給予糧草。如今大軍得勝返回,再次路過河東,辛雲京的警惕性依舊很高,還是緊閉城門,不肯犒軍。
僕固懷恩火了,老子辛辛苦苦為國賣命,你們還帶着有色眼鏡無端懷疑我。他一怒之下,跟辛雲京來了對峙,同時向朝廷遞了一封彈劾狀。
就在雙方頂牛之際,曾在僕固懷恩軍中做監軍的太監駱奉先路過河東,辛雲京趕緊向他彙報:僕固懷恩與回紇人勾結,其反狀已經很明顯了。辛雲京這一定性的説法,左右了駱奉先的判斷。
駱奉先從辛雲京那裏出來,來到僕固懷恩軍中。僕固懷恩的老媽見到駱奉先,劈頭蓋臉一頓批:你跟我兒子是拜把子兄弟,怎麼又跟辛雲京搞得火熱,兩面三刀的?我也不跟你計較了,既然來了,你們兄弟就好好聚聚吧。
見到“好兄弟”來了很高興,僕固懷恩親自上場跳舞,宴請駱奉先。酒過三巡,駱奉先心裏壓着事,提出辭行。僕固懷恩説:那哪行,明天端午節,怎麼也得過完節再走。
僕固懷恩太熱情,堅持挽留駱奉先,怕他不辭而別,特地令人把駱奉先的馬藏起來。
駱奉先心裏一驚:壞了,這傢伙肯定要謀反,老太太先罵我一頓,又扣了我的馬,這是怕我給朝廷送信啊!於是他乘人不備,翻牆逃走。
僕固懷恩聽到報信,冷汗直流:我本好心挽留他過節,沒想到被誤解成行為不軌,要是被朝廷當作謀反的證據那還了得?於是他親自帶着駱奉先的馬,一路追趕,送還馬匹。
果然,駱奉先回到長安,就説僕固懷恩有謀反之心。僕固懷恩也不能等死,也上疏痛責辛雲京和駱奉先勾結陷害。
很顯然,這件事讓僕固懷恩心有餘悸。新即位的唐代宗,特地派黃門侍郎裴遵慶為使,去安撫僕固懷恩。應該説這次安撫的效果不錯,僕固懷恩抱着裴遵慶的腳嚎啕大哭,裴遵慶也轉達了唐代宗對他的信任,並建議:既然這是一場誤會,你能不能回朝一趟,所有謠言瞬間就化解。
僕固懷恩一鋪胸脯:沒問題,您先行,回頭我就入朝。可裴遵慶剛走,僕固懷恩的副將就竭力反對:“朝廷有功不賞,李光弼被廢黜,來瑱被冤殺,分明是兔死狗烹,你遭受陷害,返朝肯定是死路一條。”
僕固懷恩怕了,改成由兒子代他入朝,朝廷允許後,他再次變卦,連兒子也不去。後來朝廷出使回紇的大臣回國,僕固懷恩擔心自己跟回紇往來的事傳到朝廷不利於他,就扣留使者不讓回京。事情越辦越遭的僕固懷恩,完全亂了方寸,惱怒之下,他令兒子率軍攻打辛雲京,結果兒子戰死。
發展到這一步,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僕固懷恩的老母親都不贊成他的做法,老太太怒火中燒,抽刀追着他砍:“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這次叛亂,最後由僕固懷恩的老上級郭子儀出面,才得以平息。郭子儀的威信神一般地存在,他剛一到朔方,僕固懷恩的部下一聽説郭老爹來了,呼啦啦兵器扔了一地,集體鳥獸散。僕固懷恩帶着幾百隨從逃往靈武,嘯聚山林,當山大王去了。
朝廷再次宣撫僕固懷恩,依然被他拒絕。在第二年冬天,他又策劃了一場大動作,引十萬吐蕃人入侵。這一次對大唐來説相當兇險,吐蕃人攻入長安,唐代宗嚇得逃往陝州,京城二次淪陷。
又是郭子儀臨危受命,他從20騎人馬開始,一路收集散兵,奇蹟般地打敗了吐蕃人,再次光復長安,二次再造大唐。
轉過年,一條路走到黑的僕固懷恩,再次引吐蕃、回紇、党項、吐谷渾、奴剌,合軍三十萬犯境。叛軍面對的依然是不老戰神郭子儀,年近八旬的郭老,還上演了孤身闖敵營的好戲。
兩軍對壘時,回紇陣前喊話:對面的將領是誰?唐軍回答:郭令公!回紇人哈哈大笑:郭老爹都已經不在世了,你們騙誰呢!原來僕固懷恩為了騙回紇人出兵,詐稱郭子儀病逝,唐代宗駕崩。
郭子儀聞訊,親自上馬,在陣前亮相,回紇營中一片騷動。當晚,郭子儀單騎入回紇大營,與回紇人達成和平協議。而就在此時,僕固懷恩病逝軍中。
一切都是那麼巧合,牽頭人突然病逝,回紇人又準備撤軍。郭子儀乘機對叛軍發動攻擊,斬殺吐蕃五萬人,聯軍大敗。
由僕固懷恩引發的西北叛亂,在經歷三年的起起落落後,終於被徹底平息。一位曾經為大唐帝國立下不朽功勳的將軍,一位為國家安危曾經舉族拋灑熱血的英雄,居然以叛臣的身份,給自己畫上了恥辱的句號。
僕固懷恩的死訊傳到長安,唐代宗沉吟半天,最後説了一句:“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僕固懷恩其實沒有反心,都是身邊的人誤事!
唐代宗的話是歧義句,“左右所誤”,可以理解為僕固懷恩被他身邊的人所誤,走向了不可挽回,也可以理解為代宗本人,被駱奉先等人所誤,把忠臣逼成了叛臣。
其實唐代宗最後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才是僕固懷恩悲劇下場的根源!
安史之亂後,大唐陷入對藩鎮割據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恰是對武將的恐懼與打壓,這麼一個膚淺的結論,而不是深挖其背後政治結構的問題。
由此,滿朝極端排斥武將,皇帝重用宦官。天下還未大定,就展開對武將的清洗。來瑱的冤死,李光弼被廢黜,郭子儀被解除兵權等一系列動作,讓武將們噤如寒蟬。
吐蕃人為何能輕鬆攻入長安?原因就是武將們要麼不敢作為,比如李光弼,要麼參與反叛。有位叫王獻忠的將軍,直接鼓動郭子儀行廢立之舉。可見武將對唐肅宗和唐代宗,兩代皇帝的失望和怨恨有多深。
這就是郭子儀的偉大之處,他在多次遭遇打壓的情況下,依然不顧個人處境,一次又一次臨危受命,始終把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唯獨沒有小我。
這恰恰是僕固懷恩的缺陷,誠然,如果他接受朝廷的安撫,可能也逃不掉被廢黜,但是過度地強調個人得失,必然把他帶進難更可怕的深淵。連老母親都看出了這一點,而僕固懷恩依然一條路走到黑,私心作祟而已。
可見,安史之亂的傷害,遠遠不是十幾年的兵荒馬亂,它對整個大唐的肌體侵蝕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