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騎兵行不行?這支一人五馬的雜牌軍竟能暴打遼國重騎
編者按:眾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臨缺馬的窘境,所以騎兵一向不強。有些騎兵部隊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馬匹,編制為騎兵部隊卻沒有馬匹是常態。然而,強與不強都是相對而言,幾十萬規模的軍隊裏,自然也會突出精鋭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實宋軍裏也有一支精鋭的具裝騎兵,土豪到一人五馬,更曾暴打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部隊還是雜牌軍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支精鋭的宋軍具裝騎兵部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網絡上不那麼著名的“靜塞軍”。而且,靜塞軍一開始也不過是易州地區自己組建的廂軍部隊。由於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時能自行組建強兵。而易州位於宋遼前線,民風彪悍,地產馬匹,戰士為守衞家鄉而戰,泯不畏死。其“靜塞軍”雖然只是廂軍部隊,但卻也得到了精心經營,是一人五馬的具裝騎兵部隊,精鋭異常。其機動力顯然超過了“每正軍一名,馬三匹”的遼國騎兵。雍熙北伐後,龍衞軍等原來的精鋭部隊損失慘重,靜塞軍遂一躍為大宋王朝的王牌。
其實,以靜塞軍為代表的宋代重騎兵武器種類繁多,除了常用的長槍之外,還有“雙鈎槍”“單鈎槍”“環子槍”等戟的變種;網傳説法認為靜塞軍全部配鈎連長槍,就是因此產生的以訛傳訛。
靜塞軍的副武器則有各式各樣的刀劍與鈍器,也使用弓箭。被稱作“旁牌”的盾牌往往用於護身,一般是圓盾,固定在左臂上。
那麼,靜塞軍的馬裝含鐵率不高,是否代表宋軍重騎兵防禦力力不如遼國重騎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比起曾經威震天下的鮮卑重騎兵,遼國重騎兵只能算猴版,其防護比起當年的高句麗重騎兵都要來得遜色。遼國採取放養政策,提供了巨大的馬匹蓄藏量的同時,馬匹遠不如用精糧餵養來得耐戰。經濟實力的限制也使得遼國的鐵資源匱乏。在冶鐵技術上,遼國甚至還不如東北密林中的女真人。遼這個國號意為“鑌鐵”,真是缺什麼補什麼,就好像金國也缺金子只能找南宋收點歲幣救急一樣。
在唐河之戰中,宋軍李繼隆和袁繼忠兩名指揮官命令靜塞軍“摧鋒先入”,將有數量優勢的遼軍重騎兵部隊,如熱刀子切黃油一般切成兩半,而後全軍壓上。名將耶律休哥也無法阻止潰敗,不得不撤退到曹河。宋方記載“斬首五千,獲馬萬匹”。
關鍵時刻,李繼隆又率領着以靜塞軍為核心的大軍趕到,與尹繼倫進行夾擊。驍鋭的靜塞軍如同鐵錘一樣,砸在契丹皮室軍的正面。須知契丹皮室軍號稱遼國精鋭,結果卻在靜塞軍面前不堪一擊。靜塞軍的夾擊,形成了完美的砧錘戰術,契丹軍陣好像被滅霸打了響指一樣迅速壞滅,崩散向四面八方。雖然此戰遼軍依靠騎兵優勢逃出了大部分人馬,但仍然被殲5000人以上,此後南下入侵的強度明顯減弱。
總之,放眼早期宋遼戰爭,宋軍的勝利往往是精良的具裝騎兵取得的。但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馬政卻快速衰敗,靜塞軍也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北宋和西夏開戰之後,馬政也幾乎沒有恢復的跡象。之後,面對善騎的勁敵,宋朝也有人主張發展騎兵。但這種主張不佔主導地位,宋朝總的對策還是以步制騎。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通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許多官員反對發展騎兵的重要理由。
由於范仲淹為首的大宋君子們反對重振馬政,主張以步制騎,所以西軍雖然名聲喊得響,其實一直都未能出現北宋初年靜塞軍級別的強力騎兵,面對金人的鐵騎,也只能被踐踏得一片狼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