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忌”,越早知道越好
在《清史稿》中,曾國藩曾被稱讚為:“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出身於普通耕讀之家,到成為晚清第一重臣,他的一生充滿着傳奇。
時至晚年,他總結出了一番人生感悟,道出了其為人處世大道智慧。
他認為,人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處世規則,每個階段都有它最為忌諱的處境。
即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人生如逆旅,不進則退。
只有謹防這些禁忌,掌握好人生方向,才能在激流中勇進。
少年:忌順
少年時,是一個人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初入人世,最忌諱長期處於順境,不經歷世事磨鍊。
年少無知,一旦習慣順境,在遭逢艱難境遇時,便容易一蹶不振,使信心喪失殆盡,令後半生窮困潦倒。
古人云:“少年得志大不幸”。
少年早慧一路順境,最容易毀掉一個人。
傷仲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仲永出身於世代耕農之家,五歲那年,從未上過學的他提筆成詩,被全鄉人稱讚為“神童”。
此後,他處處受到鄉親們的禮待,甚至有人花錢請他作詩。
父親見有利可圖,便帶他四處拜訪,以此贏得名聲和錢財。
習慣了眾星捧月的他,自詡才高,便也不再學習。
漸漸的,在十二三歲時,他的才華就開始趨於平庸,成年後,更是泯然於眾人,最後,潦倒一生。
就像老子説的“福兮禍所伏”,在順境裏呆慣的少年仲永,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也浪費了突出的天賦。
孟子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年少時,經歷些磨礪,比在順境里長大的孩子更有利於成長。
張居正兒時,穎悟絕倫,十分聰慧過人。
七歲,通達六經,聞名於州府;十三歲,參加童試,成府學補生。
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卻認為,張居正有宰相之才,過早中舉,會讓他驕傲自滿,適當給他一些波折,日後才能有一番大作為,就沒有讓他入選。
歷經挫敗的張居正,不但沒有心灰意冷,反而越發穩重,之後在官場上也走得十分平穩,最終成為了大明朝一代賢臣,貢獻極大。
在得知顧璘的作為後,他不僅沒有埋怨,還一直心存感激。
他説,如果沒有顧璘,也許後來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
過於平坦的順境,養不出有堅強意志力的孩子。
坐擁半壁江山的曾國藩,教育子侄後代時,還要求他們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不可存官氣。
少年人,就應該多一些磨礪,晚一些成功。
很多父母習慣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為孩子攔下所有的風吹雨打。
殊不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長期生活在順境裏,不歷經一番生活磨礪,就會如温室裏的花朵,經不得任何風吹雨打,更無法成長為參天大樹。
中年:忌閒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想要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一直閒着,直到失去奮鬥的目標,喪失一切前行的動力。”
人至中年,是一生中最鼎盛的時期,也是成就一番作為的最好時段,所以,中年人最忌諱閒着。
人一旦閒懶下來,便會有明日復明日的心態,最容易一事無成。
自古人才多出於勤,而閒懶則會毀掉一個人。
孔子的一生就十分勤勉,為了自己發展教育的偉大志向,他廣收弟子,周遊列國,不遺餘力地撰寫了一部部不朽的典籍,而被後世奉為孔聖人。
但有一個弟子叫宰予,令他十分不喜。
此人雖然聰明,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人懶散。
大好的時光裏,他人忙碌於求學,有所成就,他卻天天閒着無所事事。
有一次,孔子在給弟子們授業解惑,大家都在一起侃侃而談,而宰予卻閒在一旁睡懶覺。
孔子怒其不爭地批評道: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在最美好的年紀,選擇安逸,是最愚蠢的行為。
只有勤勉之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前程。
都知道,早年的曾國藩並不是一個聰慧之人,甚至有些木訥。
在40歲之前,他是默默無聞的,但他用十餘載的嚴以律己,彌補自己的不足。
三十一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
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這12條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要求,他卻像鐵規軍紀一樣嚴格遵守,一直堅持到終老。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曾國藩一生的成功,都集中在一個勤字上,不讓自己有絲毫鬆懈的機會,成為那些因為“閒”,而一無所成之人的典範。
他曾告誡子弟: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我們很多人都是資質平庸之輩,本就沒有什麼突出才能,再不勤加約束自己,就只能過着渾噩的一生。
中年人的閒,就如刀劍生鏽,時日越久,就越難有鋒利的光芒。
閒,是中年人的致命傷。
如若不及時制止,就會在對家庭、事業和感情的無能為力中,慢慢消沉下去,直到最後再也沒有奮起的動力。
晚年:忌逆
“臨老臨老,最怕打腳棍。”
這是曾國藩的祖父曾告訴過他的一句話。
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説,最怕的就是一棍子打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的機會。
人到晚年,辛苦打拼一生,本該是頤養天年,順應天命的年紀,最忌諱一個逆字。
晚年時,如若一意孤行的逆勢而為,一旦生出變故,定是莫大的打擊,更會終生遺憾。
歲月遲暮,想東山再起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胡雪巖就曾悔恨的説過:
“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
早年失敗,還有遭受挫折的機會,而晚年,卻難有再起的可能。
胡雪巖晚年的悲慘命運,就是最好的印證。
從一名錢莊小學徒,一路拼殺,成為官居二品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成功無疑是幸運的。
但結局卻是可悲的,因為在這樣的成功裏,他迷失了自己。
他的晚年充滿了一種極強的自我膨脹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聽他人勸告,急功冒進,繼續採取年輕時的冒險做法,不留後路。
從盛名極富到傾家蕩產,他也只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最後,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如果沒有晚年的逆勢而為,他也不會落下不得善終的結局。
相較而言,懂得順勢而安的白居易,晚年則是幸福的。
一生波折的白居易,時至晚年,卻放下所有,順應天命,過起了愜意安詳的生活。
為了安度晚年,他用大半生積蓄置辦了豪華的宅院,不僅種上了自己喜愛的花草樹木,還搭建了格調優雅的亭台樓閣。
他還專門修了一個大池塘,植上滿池蓮花,時常會在此釣魚休閒,恍若世外桃源。
院子裏,還經常引來三五個頑童“造訪”,不是摸魚,就是採蓮,倒為他平添了幾分晚年的樂趣。
他拋下所有雜念,只管獨善其身。
古人七十古來稀,白居易的愜意晚年,活得比常人更加豐富多彩,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活75歲壽終正寢。
老年時,就要懂得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順應天命。
不要再去做冒險係數大的事情,重要的是保重身體,而不是再去爭名奪利。
老年人,不要逆流而行,不要稱雄不認老,要懂得求缺惜福,多給子孫後代留下精神遺產,更能造福子孫後代。
莊子説: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苦短,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這一輩子也不過如白駒過隙,僅一個瞬間罷了。
但人活一世,誰沒有幾個夢想,誰不願意安然度過一生呢?
可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年少氣盛時,吃得苦,人生才能擁有更多的順境;
中年而立時,懂得勤,生活中才有閒適的資本;
晚年遲暮時,順應天命,餘生才能避免逆境的遺憾。
如此一生,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所經無憾,所往不悔。
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才能讓人生多點“順境”,有點“閒境”,且少點“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