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射程威力堪比AK47,讓金兀朮讚歎不已,這個大宋神器為何失傳?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提及中國古代的冷兵器,除了南北朝時期的馬槊,隋唐時期的“唐刀”,再就是宋代的神臂弓(弩)了。因為其失傳了,所以對於這款武器,不少人有着很多想象,認為神臂弩如果沒有失傳,南方明軍就不會面對倭寇吃力。或者鴉片戰爭,清軍裝備神臂弓,就可以跟英軍一戰了。那麼,神臂弓到底是一種什麼武器呢?真的“大宋神器”嗎?

古今兵器大揭秘復原的神臂弓神臂弓,雖然叫弓,其實是弩。《宋史·兵志》記載:“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這裏面提到的李宏還有説法是李定,這個後面再説。關於整個神臂弓的大小構造,《宋史》是這樣説的: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這只是交代了材料和尺寸,具體細節沒説。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神臂弓體積不大。然後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00米到500米左右(古代兩跨為一步,宋代一步約1.2-1.5米),威力上則是能射入榆木,扎進半個箭桿。

類似的記載還有《夢溪筆談》:“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因此關於進獻者,有説李宏也有説李定。沈括作為《夢溪筆談》的作者,親歷熙寧變法,是同時代的人,所以他的説法更靠譜。沈括提到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作為和李定同時代的人,對李定的出身,還有家庭都有一定了解,所以沈括對於神臂弓的記錄和了解肯定是最直觀和真確的。所以我們可以確認,神臂弓是北宋中後期出現的,來自西北。在操作時,用腳踩着弩上的鐙來開弩。

在《宋史》裏還提到一些神臂弓裝備時間;“六年,從郭忠紹之請,步軍弩手第一等者,令兼習神臂弓。”即熙寧六年的時候,宋軍開始從優秀的步兵弩手裏挑人練神臂弓,從這裏看到神臂弓還沒普及。到了元豐三年,神臂弓才開始普及。“(元豐)三年五月,詔在京、府界諸路禁軍格鬥法,自今並依元豐條法教習。七月,詔選弩手兼習神臂弓……是月,又詔復神臂弓射法為百二十步。”這裏不止提到了神臂弓普及時間,還提到了訓練射程。有不少網文聲稱神臂弓可以三四百步外殺敵,兵射穿重甲。

但宋軍的訓練要求標明,其實用射程就一百二十步(144米到180米之間)。而且這一百二十步要求的命中率要求如下:四年五月,臣僚上言:“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隻,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恐惰於習射。送殿前、馬步軍司勘會,將中貼箭數並改為上垛,其一中貼此兩上垛。”顯然十中五就合格,而且能做到的人不多,所以神臂弓顯然沒狙擊槍那麼誇張。至於神臂弓的實戰,還有這樣的記載:“逢敵欲戰,必成列為陣,甲軍弓弩手並坐,視敵兵距陣約百五十步,令神臂弓兵起立,先用箭約射之,箭之所至可穿敵陣,即前軍俱發。”這段來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提到大約一百五十步時開始射擊。

在神臂弓弓的拉力上,《宋史》中政和三年的相關記錄則為;“曩時神臂弓錘二石三鬥,今錘一石四鬥。”宋朝一斗是96宋斤,一宋斤合今天610克。即早期的神臂弓約合148公斤,而後期的神臂弓拉力為82公斤。所以,這才會出現《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的記載: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這顯然是因為拉力低了,所以射程少了大約120米,這種改變可能是為了提高射速,同時沒有必要射得那麼遠。談到這,就不得不説紀曉嵐的錯誤記錄。其實現在很多對於神臂弓的誤解,都是因為他的誤導。

《閲微草堂筆記》的《克敵弓》記載如下:宋代有神臂弓,實巨弩也,立於地而踏其機,可三百步外貫鐵甲,亦曰克敵弓。原來的最大射程三百步左右,威力能夠擊穿鐵甲,到了他這裏就成了三百步外射穿鐵甲。這麼以訛傳訛,神臂弓自然性能堪比AK47了。總之,神臂弓屬於體積小拉力大的一種弩,有效射程在一百二十步到一百五十步,最大射程在兩百四十步到三百步之間。其實關於弩的拉力,不是越大越好,因為威力大了,射速也慢,而且士兵容易疲勞。正如宋朝名將華嶽説的,弩的拉力應該在兩石到三石之間,不需要太強,這樣勞累的士卒也能拉開。太強的話,射速慢,士兵也容易疲勞。其實當時人還不明白的是,弩的拉力強,弩臂的重量就大,太重的弩臂能量轉換效率也就低,盲目加大弩的拉力,並不能相應幅度的增強弩箭的威力。

其實,當時宋朝還有拉力比神臂弓更大的弩,超過三石甚至達到四石,但是綜合性能上沒有神臂弓好用。而一般的大弩因為體積大,站隊也分散。神臂弓因為體積小威力大,站隊也能密集,這樣能獲得更好的火力密度,因此才廣受歡迎。而在南宋抗金戰爭中,南宋的各種弓弩也給金軍留下深刻印象。金兀朮也就是完顏宗弼,也説過最妙者不過神臂弩。其真正的意思是誇獎這種武器達到了威力、射速、持續作戰能力,還有火力的最好平衡。到了南宋,韓世忠重新把神臂弓進行改良,稱為克敵弓,射程達到三百六十步。但是因為拉力太大,所以需要馬黃弩進行搭配使用。宋王應麟的《玉海·兵制十六·弓矢》記載:“楊存中 以克敵弓雖勁而士病蹶張之難,乃增損舊制,造馬黃弩,制度精密,彼一矢未竟而此三發矣。”

而神臂弓雖然性價比非常好,但是還有一些缺點。那麼,神臂弓有哪些缺點呢?首先是工藝複雜,成本很高。《宋史》記載:元符元年,詔江、湖、淮、浙六路合造神臂弓三千、箭三十萬。這裏提到的六路,基本在北宋的南方地區,包括今天的江西江蘇淮南還有浙江等地。這些地方盛產木材還有耕牛,人口和財力都在北宋各路排名前列。但是這些地方一年也不過造了三千張。蘄州城保衞戰,當地的宋軍短時間就造了木弩千張。對比之下,神臂弓的生產性確實很差。

北宋南方第二是對氣候有要求、。雖然神臂弩體積小威力大,但是怕潮,華嶽的《翠微北征錄》對神臂弓和馬黃弩進行過評價。蹺鐙弩:牙裏一尺八寸五分,葫蘆頭四寸,木檐長五尺八寸。一名馬黃,一名克敵,一名破敵,一名一滴油。張憲伏之於中林,而捉真珠即;時俊用之於射狐關,而敗四太子。神臂弩:樁牙裏一尺八寸,葫蘆頭四寸,鐙二尺,樁長二尺三寸,角檐長四尺五寸。 這原文中,神臂弩説的不多,但是馬黃弩給予高度評價。從尺寸記錄來看,兩種弩中馬黃弩要比神臂弩的檐(弩臂)長了一尺三寸。馬黃弩用的是木檐,而神臂弓則是角檐。

華嶽還在書中寫到:夏暑之月,梅雨蒸潤,筋角易脱,則用木弩。即因為春夏兩季南方空氣濕潤,筋角製成的複合弩容易受潮,以至於所用的牛筋和牛角脱落。所以,這也是為何在蘄州城保衞戰裏,宋軍的弩大多為木弩。但是這一點在當時氣候乾燥的華北和西北並不明顯,尤其是金軍南下喜歡選擇秋冬季節,所以這一點其實問題也不大。

總的來説,神臂弓在冷兵器時代是一種殺傷力很大且構造巧妙的兵器,但是一種兵器無法完全左右戰爭。我們不能無限貶低也不能無限拔高。另外神臂弓的失傳也是一種必然,因為它只是一種優秀的弩,再優秀也是弩,而且是生產性和普及性都不太好的弩,所以當管狀火器出現後,其衰落與失傳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