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知識是人的習性”:父母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記憶的能力
這一講和大家聊一聊,孩子記不住學習的內容,學習過的知識總是忘,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有這樣的情況,當時記下來了也感覺學會了。但是考試的時候,就忘了很多,怎麼也想不起來。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可能就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評價,是不是孩子記憶力不行,或者是腦子有什麼問題等等,家長和孩子都在胡思亂想。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為什麼明明孩子記住的東西,過了兩三天就會忘記了呢。剛複習過的,為什麼就又忘了呢?
第一個原因,我們的記憶本身就是會被遺忘的。
比如説有人專門做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同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復習,結果一天後的記憶下降至36%,一個禮拜以後是13%。乙組的學生按照記憶的規律,進行及時地複習,結果一天以後的記憶能達到98%,一週後還保持到86%。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中學生高中生學習的時候,往往沒有遵循記憶的規律來及時組織複習。而是在學習後過了一段時間,面臨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後才開始複習。這樣自己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這是我們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的一個問題。
其次初高中的學科,難度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孩子記憶負荷。孩子之前在小學或者剛到初中,採用更多機械重複的背誦,而達到的記憶效果。尤其進入初中後半階段,初三到高中情緒變得非常明顯,學習變得不那麼得心應手了。更多的是依靠理解材料本身的內在聯繫,而達到記憶效果。
孩子在十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從機械記憶的思維轉變成可以關聯理解背後的意義來記憶的方式,所以越往後越應該需要這樣的方法才會更好。但是有些初三的學生,還是習慣頻繁採用使勁背的方法。所以就導致感覺沒有以前的記憶好了,從而開始有負面的想法。好多學生才十幾歲,就説自己記憶力不行,但其實是記憶方法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説過思維導圖,是英國的一個腦學心理學家發明的。他把你所要記憶的一些新的認知信息,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以增加新信息的意義。比如我們寒假暑假有孩子的課程《動能營》,裏面有一個板塊叫學習能力板塊。會講到我是怎麼用故事關聯法和定狀法,用圖畫關聯法和諧音記憶法,用數字掛鈎法和配對法,還有思維導圖的分類記憶法等等去記憶的。我們在上一講剛講過學習策略的問題,所以記憶一定是有方法的。如果孩子用一個高效的記憶方法,孩子就會有更好的學習記憶。基於上述原因,針對孩子這樣的問題,給大家幾點建議可以參考。
首先、先讓孩子認識到,遺忘只是一種正常的記憶規律。機械記憶的能力下降,也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當中,自然發展的結果,不要為此感到困惑。
第二、要引導孩子養成及時複習的好習慣。我們要將每天學習過的,及時進行復習,對記憶力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現在給大家舉例講一下,記憶複習的規律。一般來説,信息至少是需要重複5次,才能轉化成一個長期記憶的。比如説學習之後立即複習一次,或者一天一週一月,三到六月或者一段時間複習一次,基本上記憶就變成了長期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第三、要培養孩子使用高效的記憶方法。市面上有很多教思維導圖的學習班,如果大家願意的話可以去參加。參加我們的《動能營》,我也會每天上午親自教思維導圖,着重講一些記憶的方法。比如説如何用思維導圖去記東西,如何用思維導圖去挖掘更好的方法和點子,如何用思維導圖來構思作文,如何用思維導圖來分析課文,速度如何在理科當中運用等等。課程的下午,我們會安排孩子做一些活動環節,那活動環節都是增強孩子的一些社會的一些適應能力。比如説,分享啊,發言啊,團隊的合作呀,感恩惜福呀,等等等等。
我們的課程只有父母先學習我們的經營幸福系統的父母課程,我們才會讓孩子報名。因為我們覺得,比孩子學習更重要的一定是父母學習,因為孩子來學完課之後,他一定有效果,那個效果能持續多久,完全取決於回到家,父母有沒有更好的去助力孩子維護和孩子的一些習慣。所以父母先學習,我們才會讓孩子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