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發創造力時,常常會運用團體的力量,集思廣益,以提高創造力的表現。中國人常説:“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便藴含着集體思考的意義。我們在做這類活動時,通常是一羣人擬定一個問題或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和輕鬆、自由的氣氛下,大家共同來完成。例如以“一”這個字做刺激,在30分鐘內,看看能想出多少個以它開頭的四個字成語,大家集思的結果,便有:一舉兩得、一飛沖天、一籌莫展、一鳴驚人、一語道破、一心一意、一點一滴、一意孤行、一相情願、一見鍾情等。
像這樣的活動,除了有團體思考的效果外,本身便是一種“分歧式的聯想”。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不知道那個字或那個成語,這個活動便很難做了。”這樣説來,創造思想與知識的多寡是有關連的。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認識”,其次是“記憶”,然後才能進一步談到“分析”、“綜合”及“批判”的能力。而創造願考更在“分析”之上,必須先能“認識”、“記憶”之後,才能談到“創造”的問題。
就像爬樓梯,必須爬過了低層的台階後,才能爬到高層的樣。假如要你想出由“一”字開頭的成語,其中“一語道破”是你從來沒看過,或者看過之後就忘記的,那麼,做“分歧式聯想”時,你便不可能想出它來。所以,一般性的常識和知識,對創造思考是很有幫助的。“創造思考”一定是在“知識”之上,而“知識”是“創造思考”的基礎。無論一個人多麼聰明,創造力多麼高,多聽、多看、多讀、多記,仍是很重要的。父母平日多提供各種感官刺激給幼兒,就能加強幼兒的知識基礎,對聯想活動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要注意地問題,主要是指如果做了,會阻礙孩子的創造力,看起來很容易避免,而實際上,卻是父母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犯的毛病。1.不要假設孩子只有一種能力。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能力至少有120種。有的孩子可能長於語文,很小就能“滔滔不絕”地喊爸爸、喊媽媽;有的孩子則到了兩三歲還“沉默寡言”,可是一拿到畫筆,就興奮得手舞足蹈,畫起圖來“頭頭是道”。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每個孩子有其不同的能力和天分,父母應該給予他們不同的機會和環境,千萬不要假設“天下烏鴉一般黑”,老大數學好,老二也得看齊,這樣可能是“拔苗助長”,也很可能“埋沒人才”。
2.不要忽略了科學的研究。報刊雜誌上有許多有關“兒童能力發展”方面的知識報導,許多學前刊物也有科學研究的結果報告,父母應該不要忽略了這些知識。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成功的經驗,往往是自己的借鏡。也許你自己有一套“老媽子”的育嬰哲學;也許你相信“薑是老的辣”;也許你會説:“我是“當局者清”,那些研究是“旁觀者迷”。不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結果,往往是我們知識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