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三國時期,曾經有歷史學家對這個時期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幾個君王進行比較後得知,魏武帝曹操的能力最強,吳大帝孫權的能力稍弱於曹操,卻強於劉備。而漢光烈帝劉備的能力最弱。不過在縱觀三國人才結構可得知,曹操的人才是最多的,但是曹操的基業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打下來的,謀士和將領們更多的是跟隨着曹操既定的戰略走。而孫權是和江東的人才們一同努力之下,才把江東基業給撐起來。
反倒是劉備,他所創下的基業幾乎都不由他自己打下來,而是由身邊的幾個牛人給打下的,武功方面有關羽張飛,文略方面有諸葛亮、龐統,甚至益州基業都是龐統給劉備一步步設計出來的基業。
因而,劉備實際上的能力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説劉備和龐統諸葛亮相比,他的能力壓根不夠看。可為什麼劉備這麼一個能力不突出的君王卻能夠牢牢攏住人心,拉住人才呢?今天就帶大家分析劉備的中庸之道。
劉備很善於利用自己皇族身份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但是士族和百姓還是信賴漢室。曾經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曾經和別人有過一段對話,別詢問他幾個徒弟的能力如何,孔子就拿自己和幾個徒弟比較,自己的幾個徒弟在一些方面的成就和潛力是遠超自己,然而,僅僅是某些方面,而孔子呢?他是各個方面都不會太突出,但卻面面俱到,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一個管理人才不需要某方面能力特別強悍,其實只需要做好中庸之道,用好人才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另外統治者的能力太強也不見的是一件好事,因為往往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聞名天下,這個人就會由此衍生出驕傲自負的思想動態,這種人往往是最不適合做統治者。
而縱觀劉備的一生,大家通過他創業前中期的經歷就可以得知,在沒有得到諸葛亮龐統等謀略大能之前,劉備全天下的征戰,也有過一些基業,但是卻是勝少敗多,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也守不住,最終劉備只落得個被人打的到處逃竄的下場。
然而劉備在天下諸侯逐鹿中原的混戰中,長期陷入寄人籬下的狀態,可是就算如此,劉備手中的人才依舊是牢牢跟隨着劉備,很少有臨時反叛劉備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劉備這個人前半生經歷的事情多,他在處理人情世故方面也是得心應手,另外劉備是東漢末年諸侯中少有的敢於放權的君主,相比較曹操、袁紹、袁術等權力控,劉備反而對待權力並不怎麼在乎,而且他識人用人有自己的一套體系,他只要覺得你行,那麼就會放心的去用你,而且還不加干涉,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
往往一個領導者最缺乏的就是放權的氣概。畢竟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的家底,實在不放心別人拿到權力後,反過頭叛變,所以東漢末年的大多數領導者都對手底下的人才警惕心極強。
那麼再看看劉備呢?自己在拿到徐州的基業後,劉備直接就把軍隊平分給關羽張飛,並且還重用糜蘭等徐州士族人才,劉備每天活得也十分輕鬆,因為軍事方面交給自己的弟弟去幹,政務方面則交給手底下的幾個謀士去幹,劉備每天只要做好統籌工作就足夠了。
後來呂布投靠劉備,劉備覺得呂布的能力極強,就吸納了他,甚至還把原本關羽張飛的不少隊伍都轉給了呂布指揮,劉備對呂布可謂是充足的放權。但是呂布得到軍隊後,反過來佔領了徐州,並把劉備給趕到了小沛去。
而劉備對待部下忽然反抗自己是如何做的呢?他首先是去勸慰關羽張飛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們,並細心地安慰他們,然而對呂布則是卑躬屈膝的稱臣,劉備是一個非常懂靈活變動的君主,在情況不利於自己的時候,劉備能夠彎下腰,從這一點就看出劉備能力不強,但是氣量非常的大。
呂布看到劉備這個昔日的主子都如此卑躬屈膝了,反倒覺得自己有點愧疚,所以對待劉備,呂布也是非常真誠,甚至還有些偏向劉備。劉備憑藉自己的度量為自己的生存贏得了機會,這就是劉備的大智慧。
劉備是漢室後裔,他也很善於利用自己漢室後裔的身份,從離開家鄉帶着兄弟們南征北戰時,劉備就非常懂得包裝自己,不管是説話做事還是禮節規範,劉備都會做到面面俱到,和他交往過的朋友都認為與劉備相處非常的舒服,沒有什麼壓力拘束,這就是劉備的人格魅力,他善於用個人魅力去感染別人,讓別人由衷的喜歡他。
緊接着,劉備又通過自己漢室後裔的身份來吸納人才。雖然説當時的大漢已經日暮西山,但是士族和平民們心裏還是認為自己是漢民,對待大漢還是有一定的感情,劉備在市井求生的時候,就充分意識到大漢的影響並沒有從百姓們心裏徹底消除,張角的黃巾軍起義雖然帶動了一部分漢民造反,但是漢民們很多還是認為漢室才是國家正統。
劉備善於中庸,調解諸臣子的矛盾,並且用人從不懷疑
劉備的中庸之道用的是爐火純青。他善於調解臣子之間的矛盾,拉攏臣子對自己的忠誠。只要有劉備在,麾下的將領們就很少有鬧矛盾的。另外劉備很清楚自己的手下到底要的是什麼,對待錢財、權力和虛名,劉備從不吝嗇。在隆中吸納諸葛亮進入自己陣營後,劉備在見證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之後,就直接把自己勢力的指揮都放權給諸葛亮,並且沒有任何質疑。
相反劉備的兄弟關羽張飛卻認為諸葛亮一個毛頭小子能有什麼本事,自己大哥辛苦攢下的家底,實在不放心讓諸葛亮這個小年輕給糟蹋完了。所以關羽和張飛就對諸葛亮有很深的芥蒂。那麼對於自己的兄弟和自己軍事之間的矛盾,劉備知道嗎?
其實他完全瞭解,但是在人前,劉備必須給諸葛亮信心,也需要給他樹威,所以劉備在眾將議事時,自己不再坐在高高在上的主公位置上,反而是走下去和諸葛亮並排站在一起,並且還三令五申地要求眾將領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劉備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讓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他把權力放給諸葛亮,換來的就不會是叛變,反而是諸葛亮的智慧。
而在人後,劉備也會遊走在舊將領和兄弟們之間,他勉勵安慰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和老將領們,劉備不是那種喜新厭舊的人,多年的失敗也讓他深刻地懂得人心的寶貴,這些陪伴自己幾十年走過來的老將領們就是自己的家底,自己的門面,如果和他們關係僵了,那麼對自己影響也是巨大。
也因為劉備從中調解,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新人才隊伍與關羽為代表的劉備舊部勢力形成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也隨着幾次大戰漸漸融合成為互信,這其實也應了一個道理:"有什麼樣的君主,就有什麼樣的臣子。""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劉備的領導魅力依舊深刻感染到自己的手下,也讓他們學會了深明大義,在大業面前,個人的利益不再是利益,復興漢室才是劉備陣營最終目標。
所以劉備的中庸之道對於自己陣營的穩固和諧起到了極佳的作用,反觀北方的曹操,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叛變的、造反的也頻繁不斷地出現,孫權陣營,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以文臣集團和武將集團鬥得非常兇狠,三個政權,也就只有劉備政權內部還算穩定和諧。
後來劉備進入西川后,為什麼留下關羽執掌荊州,這個和劉備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聯繫,劉備雖然對手下敢放權,但是他也得留後手。特別是那些跟隨自己幾十年的兄弟們,劉備也不能虧待他們。所以在荊州問題上,劉備只能把大權交給兄弟關羽,這也是劉備留下的一個後手。
另外關羽執掌荊州對自己陣營而言是利大於弊。劉備的能力不突出、不強大,卻能夠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並等待時機一鳴驚人。他的中庸之道帶給他極大的貢獻。另外劉備也是一個能夠留住人才的君王,他對自己麾下人才的獎賞懲罰從來都是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
劉備和關羽張飛關係的確十分要好,但是劉備從來沒有因為他們兩人和自己關係親近就委以重任,依舊是讓這兩個兄弟自己慢慢地積攢資歷而爬起來。對於諸葛亮這種急需的大才,劉備也不會迂腐到等待他慢慢積攢資歷,反而劉備打破原則破格用他,所以劉備的成功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正的靠中庸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