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秦軍開金手指,給趙軍強行降智,《大秦賦》戰爭場面不及格?

歷史正劇《大秦賦》第四部,終於在2020的年末開播了。

從第一集開場,這部劇就給大家看了下什麼叫大場面。第一集反映了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邯鄲之戰。這場戰役持續三年多,秦軍與趙、魏、楚三國聯軍將邯鄲城上下變成了一片血肉磨場,據史載僅秦軍方面造成了10萬以上的傷亡。

首先要表揚下,過去我們的古代戰爭影視劇,涉及到攻城戰時往往就是幾個簡單的“架梯子-推梯子”鏡頭。現在由於經費的充足與技術的進步,戰爭劇的“服道化”大大改善,從戰爭場面上來説確實進步不少。

問題是,道具確實精美了,但我們的導演和編劇,真的知道這些攻城器具是怎麼用的麼?

比如鏡頭中最搶眼的攻城器具:秦軍使用的連弩車,確實在歷史上有所記載。

《墨子·備高臨》篇記載:

“備高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圓內,內徑四寸。左右縛弩皆於植,以弦鈎弦,至於大弦。弩臂前後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連弩機郭用銅一石三十斤。引弦鹿盧收。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鈎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鈎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橫臂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搏六寸, 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為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矢長十尺,以繩??矢端,如戈射,以磿鹿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入六十枚,用小矢無留。十人主此車。”

連弩車需10人操作,兩軸三輪,通過多弩並聯的方式達到持續射擊的效果。這種車可以搭載大小兩種弩箭,小矢不回收,而“大矢”長達2.31米,而且在矢尾還有繩索,可以回收重複使用。

2.31米的大矢用來射人是不是威力有點過剩?沒錯,連弩車其實是一種“反器材”武器,它的主要用途是守軍使用,專門對付進攻方使用的“臨車”。

那什麼是臨車呢?就是下圖秦軍使用的這玩意。

電視劇裏展現的這種“臨車”實際上更接近宋明時代的“呂公車”。戰國時期雖然也有類似的攻城器械,但造得肯定沒這麼大,但也需要20多人推動,上面只能載數名弩手或者武士。移動非常緩慢,所以連駑車正是剋制它的利器。

給秦軍開金手指,給趙軍強行降智,《大秦賦》戰爭場面不及格?

大概是為了展現秦軍的攻城技術,所以電視劇中將本該是守軍使用的連駑車——給了攻擊一方的秦軍,誰叫這部劇叫《大秦賦》而不是《大趙賦》呢?

這種刻意給秦軍開金手指的例子其實還有,比如下圖中秦軍使用的投石車,同樣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產物。

細看這段場景,其實展現的是兩種投石器械。後一種人力拖拽的投石機暫且不提,有問題的是前面一種,有車輪並且通過機關發射的投石車。

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投石器械快速進化的時代,我們象棋中的“石包”就是表現這種武器,然而戰國時期的投石器其實是不帶輪子的。中國歷史記載的第一種帶車輪的投石車,出現於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

電視劇中這種通過大錘捶動扳機發射的投石車,其實是照搬了歐洲中世紀的設計,中國古代的投石器都是人力拖拽發射的,視頻中後一種投石機才更接近現實。

我真替電視劇裏的趙軍擔心,秦軍動用了這麼多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先進武器,你叫邯鄲怎麼才能像歷史中那樣守上三年呢!

可導演似乎還感覺不夠,在劇中,我還看到了不少刻意給趙國設計難度,甚至“強行降智”的劇情。

就這?

在電視劇中,邯鄲城外似乎只有一道窄窄的壕溝,只能作為一次性的陷阱使用,很難想象真實戰場上秦軍會不派細作偵察,直接派出大批士兵送死。但實際上目前考古所得的趙王城外壕溝至少有兩道,每道的寬度7-10米之間。

真實的戰國時代,在經歷百年的戰爭磨練下,早已發展出複雜無比的戰術。

守城從城外30裏開始

戰國時期的守城,防禦從城外 30 裏便鋪展開來, 由外向內劃分為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 30 裏範圍內是荒蕪圈, 實行堅壁清野。燒燬房屋,給水源下毒等。當時軍隊的行動速度是一日一舍,正好也是30裏,所以堅壁清野的目的在於讓攻擊方在接近城防的前一日開始就不得安寧。

離城 10 裏處, 就進入了警戒圈, 每隔一段距離會設若干偵察哨和聯絡哨, 機動小隊巡邏其中, 形成一道嚴密的警戒線, 會在敵軍進至城郊, 即將圍城時撤回。眾所周知趙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隊伍,本應該在戰場偵察,遮蔽方面,以及攻擊後勤線等方面發揮作用。可惜在劇中沒有展現。

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 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剷平, 以掃清射角和視線。

根據現在復原的趙國都城邯鄲情況來看,有兩重壕溝護衞城牆,寬度在7-10米之間。在填滿壕溝之前,攻城器械是不可能接近城牆的。

給秦軍開金手指,給趙軍強行降智,《大秦賦》戰爭場面不及格?

另外,趙國的防禦工事還遠遠不限於城外,目前的考古來看,在趙王城內有多個夯土高台,似乎經過有意規劃。這些建築羣呈現出向中心聚集的向心式格局。這些夯土建築佔據制高點,擇高而立,並且彼此背靠,互為依託,居高臨下,面朝四方,最高的“龍台”殘存高度就有19米,而城牆一般為15米,所以趙國主帥在城內高台上即可指揮戰事。

同時,“龍台”周圍還有一層壕溝,所以也可以預料,即使敵軍突破了城牆,也不意味着能攻入趙軍的指揮中樞。龍台和城門的方向並不一致,目的是使得有機會突破城門的敵軍衝車必須轉向才能繼續進攻。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非常細膩的防禦戰術。

最後,趙王城的城門多達11座,這説明趙國的城市防禦思想,絕非像電視裏那樣死守城牆被動挨打。而是如後世陳規所建議的,趙國的騎兵可以隨時出其不意的從任何一座城門突出,打亂進攻者的攻擊節奏。

被“強行降智”的趙軍主帥

在電視劇中有個情節我尤其想要吐槽,為了反映趙軍的頑強,在戰爭開始時,趙軍就在城牆上密集整隊佈防。於是秦軍的投石車第一波攻擊就造成了趙軍的傷亡。

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肉眼所見的慘烈傷亡景象對士氣的打擊是非常恐怖的,每個人都有思想,旁邊的戰友斷手破腸的被抬下去,會讓附近的幾百人都心生恐懼。(尤其是被飛石擊中)

陳規就在書中坦言,宋金戰爭中的汴梁保衞戰中,站立在牆頭的宋軍,被金軍幾百門投石機不斷攻擊,每天白白傷亡數十人。雖然人數不多,但被動挨打的形勢造成宋軍的士氣一落千丈。

對本方傷亡無動於衷,只知耍帥的趙帥

陳規認為這完全是守禦官的嚴重失職。首先城牆上就不需要站那麼滿,只需按“每步一字,每字一人,以五人為一甲,十甲為一隊,互相統制,分佈城上”。每人相隔一步,即1.3米。敵方射擊時,讓士兵在城垛後隱蔽即可避免傷亡。

“止令卒近女頭牆坐立,城外炮來,高則於女頭牆上過,低則打中女頭牆,擊破在外,無緣中人一卒”

而墨子同樣主張城牆上防守方應該分散站位,《墨子-城守諸篇》:“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記之五十步四十人”。65米的城牆,只需要加輔兵在內的40人來防守。每人防禦1.6到1.7米。

現代網友不由得要問,城頭上站這麼稀疏,那麼敵軍要是用人海戰術“蟻附”登城怎麼辦?正好,墨子的弟子也問了,墨子怎麼回答的呢?

墨子曰:“子問蟻附之守耶?蟻附者將之忿者也,守為行臨射,技機擲之,擢之,太泛迫之,燒答覆之,沙石雨之,然則蟻附之攻敗矣。備蟻附為懸脾,以木板厚二寸,前後三尺,旁廣五尺,高五尺而折為下磿車,輪徑尺六寸,令一人操二丈四矛,刃其兩端,居懸脾中,以鐵索二縛懸脾上衡,為之機,令有力四人下上之,勿離。施懸脾,大數二十步一,攻隊所在,六步一......

墨子的回答是:首先採取“蟻附”這種戰術的敵將,已經忿怒到極點了。不然不可能採取這種犧牲掉自己精幹兵員的戰術。

應對的辦法,總的原則就是“不要跟對方拼人力,儘量用器械來消耗對方的蠻勇”。

給秦軍開金手指,給趙軍強行降智,《大秦賦》戰爭場面不及格?

墨子想出的損招不少:

一、在城下設置尖木樁,給對方架雲梯添麻煩,如果對方不去清除這些木樁,那麼掉下來回自己扎死。

二、用一種叫做“答”的防禦器械掃清敵人,從古文敍述大概是捆着麻索,兩邊用鐵索懸掛的大木棒,等敵人上來時,點燃麻索,然後從城牆上放下去。(用火柴燒螞蟻見過麼)

三、以“懸脾”制敵,即一種滑車,敵人螞附的時候就從城牆上滾下去,還能收回來重複使用。

四、重樓,從上下文來看,似乎是可以在城牆上移動的木製塔樓,這樣可以根據形勢,調整防禦重點,避免敵人的局部突破。

而後世陳規説得更簡單:對方站在高達十幾米不斷晃動的雲梯或者臨樓上,每次能上來短兵接戰的也就十多人。守軍士兵手持長兵以逸待勞,只要自己不慌,怎麼可能打不贏?再打不贏不如去死吧!!

在這些千年一出的守城專家看來,只要能把握住城內人心,物資和儲備足夠。守城就這樣簡單,墨子認為靠四千人能擋住十萬人的攻城。兵法也有云:五而圍之十而攻之。如果守方不犯大錯,攻方是根本沒可能取勝的。

作為“天下精兵盡出趙地”的趙國,都城邯鄲更是苦心營造百年,這些守禦器材和守城人才會少麼?

電視劇裏的趙軍只有石頭

歷史上秦趙戰爭中的兩次邯鄲之戰,公元前259年的這一次,秦軍花費三年時間,在損兵折將十餘萬後被迫承認失敗。而趙軍憑藉的不過是長平之戰後的一羣孤兒寡母而已。

第二次邯鄲之戰,即公元前229年,趙國遭遇了大饑荒,國力受損,名將李牧更被冤殺,趙軍主力被秦軍在野戰中擊敗。在這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趙國都城邯鄲才終於被攻破。這可以説是”非戰之罪”了。趙國輸在了經濟和政治上,而非軍事上。

相信看到結尾的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大秦賦》的戰爭戲場面是不那麼滿意的,但批評是為了進一步成長。今天的國產歷史劇差的不是資金,也不是創意,甚至在道具還原方面也進步了很多。但怎樣才能更寫實的表現戰爭,不給反面角色“強行降智”,也不給主角開金手指,還能全面刻畫出戰爭雙方的智慧和勇氣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0 字。

轉載請註明: 給秦軍開金手指,給趙軍強行降智,《大秦賦》戰爭場面不及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