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朝堂上官員説着各地方言,皇帝該如何同臣子交流

秦始皇在統一六合之後,幹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可即使是秦始皇,也沒有能力對全國各地的方言“動手”,一直到了2000多年後的新中國,才真正將普通話在全國推廣開。

那麼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時候,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該如何交流呢?特別是在朝堂之上,大大小小的官員來自五湖四海,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如何才能聽懂這些方言呢?

古代沒有普通話,朝堂上官員説着各地方言,皇帝該如何同臣子交流

其實現代人考慮到的事情古人早就考慮到了,而且針對這個問題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很好的解決了皇帝聽不懂方言這個困擾。

推廣官話

就拿清朝來説,皇帝要學的外語可比我們現在學的多很多的。我們現在基本學的是英語一門外語,但是清朝的皇帝要學習漢語、蒙語、藏語三門外語。而且必須要學的滾瓜爛熟,這樣才能保證皇帝能和四方的來使正常交流。

但是即便皇帝學會了三門外語加上自己的母語,這才四種語言。要應對各地的方言,皇帝也只能另想辦法。於是皇帝制定了一個官方語言,那時候叫做官話。之所以叫做官話因為這種語言是當官的必須要學會的,不然當官的説方言皇帝聽不懂自然就無法正常溝通了。

古代沒有普通話,朝堂上官員説着各地方言,皇帝該如何同臣子交流

制定官話並不是清朝皇帝的首創,早在中國古代西周統治者為了方便和各地的官員溝通就已經制定了官話。那時候的官話主要以洛陽一帶的方言為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話。從那以後的兩千年的時間中國古代的官話都是河南話,那個時候當官的不會説河南話是不允許做官的。

到了後來經濟中心逐漸北移到了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元代的時候,統治者就把北京話作為了當時的官話。後來由於元朝統治者輕視漢人,把漢人歸類為低等人,所以引起了全國的反抗。元朝終於被推翻,明朝建立。這時候朱元璋就把官話又一次修改了,這次的官話融合了北京話和南京話的特點,估計是為了方便南北方人的學習吧。清朝之後官話再次被修改成了北京話,後來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普通話。

官話制定好了之後就要推廣,對於官員來説官話是必須要學習的。因為皇帝要直接和官員溝通,如果五湖四海的官員都説家鄉話,那麼皇帝估計頭都要大了。為了快速在官員中推廣官話,皇帝甚至下令讓官員必須學會官話,不然就不能當官。那時候對於北方的朋友學習官話沒有什麼難度,因為畢竟北京人説的就是北京話,東北話也和北京話非常接近。但是對於南方的官員學習官話就需要下些苦工了。

有些皇帝覺得自己也應該學會一些方言,這樣顯得親民,和大臣們溝通起來也更方便些。於是他們自己也試着學習各地的方言,還真有一個語言天份的皇帝居然把當時十三個省的方言都學會了。這位皇帝就是鼎鼎大名的清朝皇帝康熙,而他會説方言的事蹟被記錄在了清實錄當中。看來皇帝除了學外語也要學方言,這皇帝要是放到現在估計是學霸一樣的存在。

康熙對各地方言感興趣,也喜歡學習這些方言。所以那時候的官員如果偶爾説幾句方言,他老人家反而會很高興用方言和官員溝通。但是康熙的兒子雍正似乎就不那麼喜歡方言了。雍正繼位之後對各種方言非常反感,而且自己也不怎麼學這些方言。在雍正看來,當官的説方言是一種沒有文化的表現。他甚至認為如果一個人學不會官話,那麼也是沒有資格做官的。於是雍正嚴格要求考試的時候必須要學會官話,不然不能做官。那時候幾乎全國的舉人都在努力學習標準官話,生怕錯過當官的機會。

古代官員學習官話是為了做官,還有和皇帝溝通。那麼是不是普通老百姓就不用學習官話了呢?

其實那時候許多老百姓也是學習官話的,當然他們學習官話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經商便於溝通。

尤其是對於一些做運輸行業的人,官話成了他們的生財之道。把一個地方的特產運到另一個地方,如果只説方言不會官話那麼東西是不好賣掉的,所以那時候官話也被很多商人學習。

古代沒有普通話,朝堂上官員説着各地方言,皇帝該如何同臣子交流

這個現象也被當時生活在北京的英國人威妥瑪記錄在了《語言自邇集》中,他估計中國有五分之四的人都在説官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是這也側面説明的當時的官話是非常流行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3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沒有普通話,朝堂上官員説着各地方言,皇帝該如何同臣子交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