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而且隨着“中原”文化的輻射,北方一直被定義為國家的中心,所以才有了“中國”的稱呼,甚至有了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概念。但是,也正是因為是經濟中心,才引起了四方的侵擾,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有了秦始皇帝的北擊匈奴,有了漢武皇帝的“封狼居胥”。
現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在很久以前,或者準確點説在宋朝以前,一直是經濟和文化重心所在。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因為有着更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但秦皇漢武這樣驚豔的武功畢竟可遇不可求,隨着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隨着戰爭的推進,尤其是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所帶來的戰亂影響,隨着歷朝歷代的分分合合、南北交替,我國的經濟重心,不得不向南方傾斜。
初現端倪的“三國鼎立”時代
東漢末年時期,因為“黃巾起義”,導致了北方各軍事集團割據局面的形成。而彼此割據,相互之間勢必引發戰火,這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或遷徙,而人口的減少勢必造成生產力的缺失,於是出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甚至倒退。史書記載,曾經生產力密集的地區,往往“百里絕而無民者”。
隨着各大小集團的兼併或吞沒,最終形成了北方的曹魏、南方的蜀漢和東南方的孫吳為首的三大集團鼎立的局面,也就是我們説的三國時代。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以我們一般認為我國的經濟中心最早成形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雖然考古發現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有過輝煌燦爛的文明,但無論從延續時間上還是密集程度上來講,都是黃河地區為重。
所以,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之所以曹魏的北方集團最後完成統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了北方相對南方更加完善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比如能獲取更多的戰爭必需品---糧食,比如能獲得朝代建立必需的---以北方勢力為首的世家大族的支持。
雖然三國的勝者最終是北方集團,但其實南方集團對時代發展的貢獻更大。也正是他們的堅持,他們對南方的文化融合,尤其是他們的一系列農業改革,南方的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
先是蜀漢,他們對南方蠻族勢力的圍剿和收編,讓南方更加趨於統一;身為丞相的諸葛亮還實行了一系列利民改革,比如打擊豪強,採用閉關息民、務農植谷的政策等;另外,蜀國對冶鐵、煮鹽、織錦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這一系列措施,讓蜀漢更加富足,激活了南方的活力。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然後是孫吳,孫吳地區,有為數不少的北方難民。這些北方的難民中有些是富裕人家,也有些手工業者。他們來到江南,不僅帶來了錢財,也帶來了相較南方更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還非常貧困的江南帶來機遇。比如,牛耕的技術大概就是此時才在南方得到應用和普及。
由此,南方的經濟開始激活。
從“八王之亂”到南朝北朝
如果説三國時期是南方經濟的激活階段,那兩晉南北朝時期,則是啓動階段。西晉經過了短暫的統一,馬上迎來了“八王之亂”,之後到了十六國時代,北方就是長時間的戰亂和經濟大蕭條。這場亂局,讓北方黃河流域大病初癒的經濟系統重新遭受了重創,也把北方人民剛剛建立起來的信心重新擊垮!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於是,更多的北方人選擇了走到南方去!而此時,政府也抓住機遇,發佈了許多合乎時宜的政策。比如東晉政府就建立了許多外來人口郡縣,特別免除了南遷人民的徭役,有了人口的加持,南方的農業迅速發展起來。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不僅如此,在農業發展的帶動下,經濟復甦,手工業也迅速發展。荊州和揚州趁機躋身為江南絲織品的重要產地 , 礦冶業也開始興盛 , 江南出現了著名的梅根冶。同時,北方人才的湧入,也讓造紙和制瓷技術普及開來,甚至達到很高水準。此外,南方的優勢產業造船業也日漸發達,最重的大船,可以達到二萬斛(相當於現在的100噸)。
由此,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隋唐時期的“大船揚帆”和安史之亂
提到隋煬帝楊廣,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昏君,他的暴政讓剛熄滅不久的戰火重燃,人民再度陷入黑暗。但是,他有一項功績是無法泯滅的,就是修建了“禍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的修建,毫無疑問是苦了當時的大眾,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但從另一個層面講,它也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方便了政府對南北軍事的調度,對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而到了唐朝,大運河的作用就更加顯現。京杭大運河連接五大水系,讓南北得到互通,經濟人文更加融合。北方保暖的皮革和堅實的木材運到了南方,南方精緻的絲綢和沁人的茶葉送到了北方,這些都對南北經濟均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農田灌溉,大運河功不可沒。順着運河的航道,唐朝開展了許多引水蓄水工程,這些工程不但把水源輸送到了少水地區,也把水患地區的水引入運河,起到了雙贏的作用。
由此,運河地區人口大幅增加,成為新的密集人口區,也就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區域。
到了唐朝後期的安史之亂,北方因藩鎮割據而成為主要戰場,社會經濟被摧毀,人才大量湧入南方,這使經濟重心迅速向南方轉移。而南方地區,也抓住機遇迅速調整,耕地工具曲轅犁普及,水車也在農田廣泛使用,農業由此開闢新天地!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基於此,手工業和礦冶業隨後崛起,甚至礦業一度超過了北方。加上南方極具優勢的造船業,南方的經濟水平,漸漸開始超過北方。也就是這時,廣州開始成為主要對外貿易口岸。《舊唐書》裏説,“賦之所出 , 江淮居多”,可見當時國家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南方。
南宋北宋,“南強北弱”局面徹底形成
唐朝滅亡之後的時代,軍閥混戰,此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北方地區的經濟體系迅速瓦解,人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於是,在歷史大潮的推動下,又出現一波人口南遷的高潮。而此時的南方經濟的復甦,呈現出一片繁華景象。最終,到了北宋時代,南方基本在各方面超過了北方。
最主要的農業方面,以前不適合種植水稻的江浙地區,漸漸培育出適合當地的水稻品種,極大增加了糧食產量。不止如此,水利事業得到大力發展,農業工具也得到改進,相比此時的北方,南方成了名副其實的高產量區。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其他方面,因人口密集程度開始超過北方,在手工業上,南方漸漸超過北方;以前北方的優勢產業紡織業,此時也成了南方的優勢;南方本土產業造船業,更是碾壓北方,甚至開始出現航海用羅盤;如今全國聞名的“景德鎮”瓷器也在這時開始發展;以杭州為產業基地的雕版印刷開始崛起。
據統計,北宋熙宗十年 , 全國商税總收入南方佔總數一半以上 , 説明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尤其是到了南宋,在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多重加持下,南方和北方簡直像調換了位置。不止在經濟上,在人口上,南方也已經超過了北方。藉着人口紅利,南方的農業水平迅速提高,糧食畝產達到6~7石,堪稱古代歷史之最!沒錯,就連後面的明清時代都沒有超過他!
至此,經濟重心完全傾向了南方,“南強北弱”局面徹底形成,直到近代,國家統一穩定以後,局面才得到緩和。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總結:我國之所以出現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的轉變,戰爭是主要因素。戰爭直接導致了政治中心的改變和人口的大量遷徙,從而引導了經濟重心的轉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最起碼眼下短期內還是這種情況:人口是主導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説,經濟重心的轉移史,其實是戰爭引導的人口變化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7 字。

轉載請註明: 由我國曆史上各朝的戰爭史,看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轉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