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快評丨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筆試,部分家長為何“眼前一黑”?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什麼才是人生的地基?是死記硬背的標準答案,還是不斷拓展人生的外延,留住對知識的渴望?

開學近在眼前,這是“雙減”出台後第一個學期。學生的“小書包”能否不那麼重,家長的“大錢包”能否不那麼癟,都是社會關切重點。

8月30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秋季學期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不得按考試結果給學生調整分班、排座位、‘貼標籤’;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發佈會上乾貨滿滿,“減負”細則重磅落地,足見改革動真碰硬的決心。

敲黑板、劃重點,此次教育提出教育教學紀律“四個嚴格”,不僅有規則,更有罰則。多地開設舉報專欄,受理羣眾實名投訴,一經查實,將進行嚴肅處理。

令人弔詭的是,開學新變化,本該讓人眼前一亮,不少虎媽狼爸卻直呼“眼前一黑”。有人擔心,不設重點班,“學霸”會被“學渣”拖了後腿。有人懷疑:“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這不是掩耳盜鈴嗎?難道快樂到初中畢業進職高?”

窺一言見全貌,家長“心病”不除,教育無法實現真正的減負。此前,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曾表示,“減負”呼聲雖響,但參與學業競爭的意願之強烈,根本“堵”不住。

家長下場“陪跑”、拔苗助長,也有難言的苦衷。首先是,曾經“一考定終身”的無奈,讓很多人削足適履擠上所謂成才路。緊接着,被考試改變命運的家長,眼中沒有時代之變,一心只想複製成功的套路。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意指長期被綁架劫持的人,反過來幫施虐者説話。打個或許並不恰當的比喻,不少父母長期深陷應試教育的大坑,被起跑線理論“綁票”,與那些“被劫持”的人何異?

其實,一二年級學業知識相對簡單,即使不用紙筆考試,還有口試、面試等多樣形式;不按考試結果分班,也有利於優質教師資源公平流動。時代變了,還拿“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來衡量人才的尺度,老一套行不通了。

説到此處,不禁想起前段時間刷屏的一段話。在談到“雙減”的目標時,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楊振峯説道:“當部分學生去培訓的時候,會提高他們的分數;但是當所有學生都去培訓的時候,可能只會提高分數線。”

他的另一番話更值得深思,從創新人才的培養角度來看,我們未來面對的是不確定的世界,我們今天只有廣種方可薄收,通過減少培訓,讓學生全面發展,用自己確定的能力,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

家長應該看到,與分數相比,健全優秀的人格才是孩子贏得未來的保障。樓高百尺、地基要打牢的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對孩子來説,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的地基?是死記硬背的標準答案,還是不斷拓展人生的外延,留住對知識的渴望?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短期來看,改革註定遭遇陣痛,但也只有徹底打破沉痾,方能煥發新生機。教改不斷向深水區突破,除了想方設法把蛋糕分得更加公平,更要竭盡全力把蛋糕做大,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破解劇場效應,才能讓家長和孩子真正感受學習之樂。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白晶晶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