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不同教育路徑提供更多人生選擇

優化不同教育路徑提供更多人生選擇

近期,“北京中考實行五五分流,禁止復讀”的謠言在家長圈流傳。市教委已闢謠澄清:北京高中學位相對充足,普職比例一直控制在“6:4”或“7:3”;此外,中職也絕非“斷頭路”,通過“3+2”、貫通培養、單考單招等多種方式,職校生也能轉段升學。可以説,在現有教育資源下,不同成績、不同興趣的學生都能自主選擇成長路徑,都有多重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一則謠言攪得人心惶惶,除了被焦慮裹挾外,也反映出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傳統偏見。中國人普遍有“學歷情結”,家長們一般把孩子升入普高,接着考大學視為“正途”,職業教育則被當作“退而求其次”“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此背景下,看到“一半孩子要去讀中職”,很多人自然沉不住氣了。

“上職校就是成績差”“上職校就會沒前途”?刻板印象的背後有着多重誤解。實際上,隨着中國產業升級邁向製造強國,目前的就業市場中,技能人才其實相當搶手,由於巨大缺口的存在,“開出數十萬上百萬年薪哄搶高級技工”的新聞屢見報端,其工作日常也並非老一輩人心中“灰頭土臉”“汗流浹背”的單一形象。

此外,為培養技能人才,國家層面動作不斷,加大資源投入,“大修”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打破職稱評定壁壘等等,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扶持顯而易見。這樣的時代紅利,其實豐富了個人的教育選擇、職業選擇。畢竟,孩子們的興趣和專長各有不同,所謂“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有人是“學術派”,有人就是“動手派”。説一千道一萬,若沒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白領”“藍領”其實哪樣都做不好,反之,練就一手過硬的技術,“走遍天下都不怕”。

優化不同教育路徑提供更多人生選擇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道理很簡單。當然,一些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誤解,除了刻板印象,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有一些院校時時領風氣之先,精準對接技術前沿,也有的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還慢半拍,教學質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儘管薪酬待遇一路看漲,但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還有不少梗阻,未能獲得和貢獻與收入相匹配的職業尊榮。就拿評職稱為例,相關部門已明確,在“藍領”中設立正高級工程師,但確有符合條件的“大國工匠”被企業一句“沒有先例”噎了回去。對技能工種存在上升“天花板”的擔憂,也反過來影響了社會的求學選擇。

人們的觀念往往源自過往的經驗和親歷的現實。加速培養技能人才,關鍵是要讓職業教育的含金量、技能人才的好前途,經得起公眾審視和社會檢驗,進而改變社會成見。職業教育是注重實操的技能教育,是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這決定了辦好職業教育,必須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方向,把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作為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讓學生掌握契合市場需求的真本事。比如,北京許多職業學院專門為合作企業培養“高級定製”藍領,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雙師、聯合培養,頗受好評。

還要看到,高級技能人才同樣需要理論基礎,這個意義上,職業教育要進一步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乃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渠道。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准2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職業教育止步於專科層次的框框被打破,不少學生大呼“心動”。事實證明,努力搭建起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就能大大增強,為技能型社會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優化不同教育路徑提供更多人生選擇

今天,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跑道上全力奔跑,正是呼喚一批技能人才大幹一場的時候。“人人出彩、技能強國”,教育提“質”是第一步,社會、企業也要多給技能人才“貼金”。現實中,有人擰螺絲“擰”成了全國勞模,有人操控機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認清新的社會現實,企業等用人單位更要敢於邁開步子,以“匠薪”守護“匠心”,以“向上走”回報“埋頭幹”,提升技術工人的獲得感、自豪感。以長遠目光來看,當技能人才更有職業尊榮,從企業到地方都是受益者。

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學生放棄高校轉向職校就讀的案例,憑藉着一身“絕技”,把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個人的選擇,亦是時代的潮湧。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兩手都抓好,才能讓每個人的興趣與才華都找到施展的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0 字。

轉載請註明: 優化不同教育路徑提供更多人生選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