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一想到爸爸擔心失去經營的餐廳而苦惱,我就心疼。”鍾連孝自稱是“典型的華裔好學生”,從美國史岱文森高中到紐約大學生物系,如今23歲的他在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實驗室擔任研究員。疫情期間他幫助在曼哈頓華埠經營餐廳的父親申請救濟金、更換菜單,“總要有年輕人回到老社區接手父輩白手起家的事業,相信未來十年會有更多新血湧入。”
鍾連孝的父親1980年移民到美國,1995年買下位於巴士打街的“Pasteur Grill and Noodles”越南餐廳,一直經營至今。
“每個成功的亞裔餐廳中,都有幾個孩子在一旁寫作業。”鍾連孝打趣道,在餐廳的一角有一張一號桌,食客來來往往,但他放學後總是坐在那裏寫作業。
鍾連孝和多數亞裔孩子一樣,父母把教育尊為頭等大事。“特殊高中補習班、大學高昂的學費,父母事無大小親力親為、夜以繼日地經營這間小店,就是為了能讓我得到最好的教育。”他説。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華埠彷彿一夜之間陷入黑暗,有餐館被迫關閉,防疫限制也使人潮不再。鍾連孝表示,他看到父母因為生意慘淡而愁眉不展時,才明白這些年自己在學業、事業上一直奮力向前奔跑,卻從未停下腳步回看來路,“因為疫情才讓我體會到,就像華埠,是我出發的地方,也是我出發的理由。”
自那以後,鍾連孝開始騰出時間幫餐廳申請救濟金,修改菜單類目,整理網站和外賣平台,甚至開設社羣媒體帳號,使這家老餐廳展露了千禧一代的新面目。
“我最不想看到的是脱節,老一輩人越洋移民,白手起家經營餐廳供養我們這一代;等到我們翅膀硬了,都飛進了‘主流社會’,他們卻因到了退休年紀而不得不關閉餐廳。”鍾連孝説,小餐廳不但是華埠的支柱,更是紐約的支柱,“人要懂得感恩和回饋。”
鍾連孝表示,相信在未來十年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華埠,刷新並改變人們對老華埠的刻板印象。他現在每天在學校和餐館之間穿梭,當父親依舊像小時候對他説“不要擔心餐廳,要好好學習”時,他會“不自在地”摟一下爸爸肩膀,告訴他“你放心吧”。
他説,“做醫生還是接手餐廳?也許未來某一天,我一定要做出這道單選題;但如今我告訴自己,趁着年輕,我可以用熱情使二者兼顧。”(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