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明朝在西南邊境設置的壯族、傣族、布朗族和景頗族土司有明顯的向中南半島推進趨勢,在今桂滇兩省區邊境跨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四國11邦,成為跨國土司。
其中,雲南傣族土司跨3國8邦,具體分佈於緬甸的撣邦(景棟、蒙米特),臘戍(新維),克欽邦(孟養、曼昌),阿瓦(東北部),勃固(毛淡棉、西北部)5邦,泰國清萊、清邁2府,老撾琅勃拉邦1省;廣西壯族土司跨越南涼山東南祿平1邦;雲南布朗族土司跨緬甸境內1邦;雲南景頗族土司跨緬甸克欽邦(思梅開江畔、孟養、邁立開江畔),撣邦2邦。
上述跨國土司在國內與彝族、白族、哈尼族、布朗族、藏族等土司交錯雜處,在中緬、中老、中泰、中越邊境受到中南半島國家與我國明朝政府的雙重任命與管理。
總之,明朝時期西南邊疆各民族土司,分佈於今貴州、雲南、廣西3省區75地州市206縣,以及中南半島的緬甸、老撾、泰國、越南4國11個地方一級行政區。
從明朝時期土司管區和衙門相匹配的角度考察,其空間分佈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土司區已呈現出馬賽克式的空間分佈格局,而且集中分佈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這種馬賽克式空間分佈格局在明朝時期各民族聚居區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使各民族土司數目增長與各土司區面積縮小之間形成了基本匹配態勢。
第二,土司重點集中於有大山阻隔的山間小盆地和高山、峽谷地帶。這可以説是河谷縱深的獨特地理生態環境,軍政防務強化土司社會穩定性,土司政治文化傳統能暫時化解外來文化衝擊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