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天下時可共苦,守天下時卻不可同甘,歷朝歷代的開國帝王幾乎都對功臣忌憚不已。稍善的帝王勉強願意"杯酒釋兵權",讓功臣不至下場悽慘,而大部分帝王更傾向於"抄家滅門",將功臣斬草除根。
在帝王中有一位卻與眾不同,不僅對功臣仁至義盡,甚至惠及他們的後代,那就是秦始皇。
帝王對功臣的忌憚情有可原,一般出於兩個考慮。首先,開國的功臣們大都是馬上打天下,手中握有重兵。帝王們深知兵馬是奪天下的關鍵,即使此刻這些功臣沒有不臣之心,但是人心難測,難免哪天生出變數,不如先下手為強。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出於這種考量。其次,帝王在位,尚可以牽制住這些臣子,萬一自己不在,繼位的後代又能力不足,那打下的江山就要拱手讓人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清朝雖然表面對其恩寵有加,實際上卻暗中提防,只是礙於局勢,無法奪其手中權力。也正因為如此,吳三桂才能在康熙年間發動"三藩之亂"。康熙有勇有謀,對抗吳三桂尚且費了番功夫,若是繼位的帝王昏庸無能,這帝位花落誰家還真猶未可知。
秦始皇胸襟開闊,能善待功臣,其實在天下未定前就能看出。在秦國謀劃滅楚時,秦始皇曾問屬下,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滅楚,老將王翦認為至少需要六十萬軍士,而小將李信則説,至多隻用二十萬。秦始皇對李信讚賞有加,認為王翦不復當年之勇,於是重用李信去滅楚。
可惜的是,李信並未如秦始皇所願,一舉攻下楚國。李信開始攻城時勢如破竹,但是也正因為形勢大好,李信過於輕敵,結果被項燕從後偷襲,很快秦軍就潰不成軍,大敗而歸。秦始皇大為震怒,然而盛怒之下的他行事卻令人歎服。
滅楚失敗後,秦始皇做了兩件事,第一,饒李信不死,第二,親自向王翦道歉,請他出山。書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李信的結局,但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燕、齊被滅在楚被滅之後,也就是説滅楚失敗,李信可能被處罰,但性命無虞。李信不僅自己安然無恙,親人也並未受到影響,其後代更是聲名顯赫,譬如李廣。王翦因不被信任而推脱有病回家養老,後來又得到秦始皇的親口道歉,此舉可謂極下帝王面子。秦始皇並未對他懷恨在心,滅楚以後,又重用他南征百越,且封其為武成侯。王翦的兒子王賁也被秦始皇封侯重用。
由此可見,秦始皇並非心胸狹隘之人,反而愛惜屬下,後來不殺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實際上,除李信和王翦外,其餘的功臣也都在滅掉六國後備受重用,位高權重。文臣中,李斯被任命為丞相,輔佐秦始皇鞏固政權,而武將中,蒙恬、蒙毅也手握重權,因秦始皇的看重,蒙氏家族的地位遠超從前。除此之外,一些聲名不夠顯赫但也有從龍之功的臣子也都被善待,譬如馮劫等人。
可惜的是,秦始皇對功臣如此仁至義盡,自己的子孫後代下場卻並不好,嬴氏家族從鼎盛到被滅,猶如曇花一現。
秦始皇在南遊時病死,為避免朝堂生變,李斯等重臣決定秘不發喪。趙高、李斯趁公子扶蘇不知此事,趁機扶胡亥上位。胡亥此人心狠手辣,上位後,先偽造詔書,將扶蘇賜死。
逼死最大的敵人後,胡亥仍然覺得不夠,先是將十二個兄弟處死在咸陽,後又在杜郵將十六個兄弟姐妹碾死。公子高見兄弟姐妹皆死於非命,主動提出為秦始皇殉葬,以保全家屬。
至此,胡亥只剩下三個兄弟尚在人世,他們謹言慎行,行事無可挑剔,但是胡亥卻不願放過他們,最終逼迫他們自刎。當然,胡亥自己也並未得到好下場,他最後被趙高派人逼死。
胡亥雖然已將兄弟姐妹屠戮殆盡,自己也死於非命,但嬴氏家族仍有人在,真正將嬴氏滅族的是項羽。秦二世的暴政最終將自己逼上絕路,新繼位的秦三世子嬰已經迴天乏力,在位僅四十六天就投降了劉邦。
劉邦饒過子嬰一命,項羽卻並未饒他,項羽不僅殺死了子嬰,還縱火將秦宮室燒燬,且進行了大屠殺,將嬴氏滅族。
秦始皇被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其胸襟,其作為,"千古一帝"確實是實至名歸。只可惜如此功業卻"傳給"了秦二世,他行事殘暴而不自省,不僅將累代之功毀於一旦,還將家族引向了絕路,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