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期末考試後,別隻盯着成績,這4件事比成績更重要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又到期末考試周。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末考試成績格外在意,如他們所説:考好了全家歡喜,和親戚朋友交談臉上也有光,考差了一家人的心情都不好,整個寒假都要為孩子的學習而憂慮。

説到底,期末考試的意義,在於檢驗孩子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也包括家長的陪讀質量。

比起成績,成績背後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才是家長應該重視的。

家長做好這幾件事,對孩子幫助最大——

01

冷靜客觀看待孩子的成績

白巖松曾在採訪中提到,從不強求孩子考第一。他總是告訴兒子:“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 相比於學習成績,他認為孩子的性格、行為教育更重要。

然而現實中,當孩子成績出來後,考得好,家長得意洋洋,一身輕鬆;考得差了,就忍不住“橫眉冷對”,責怪孩子不好好學。

還有的家長,總喜歡拿孩子的成績和別人作比較,即便孩子考了98分,當知道班裏很多人都考98分後,又開始對孩子不滿意。

這些心態都是不太好的,也會影響給孩子,導致孩子過於看重成績,每當考試就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許多家長焦慮的原因,在於把孩子成績不好,跟不好好學習、腦子笨、未來的成就聯繫在一起。

孩子成績不好,有多種原因,只要冷靜客觀地去面對,“對症下藥”,一定可以逐步提高。而一味地罵孩子笨,等於告訴孩子成績不好這個事實無法改變,更不利於孩子的進步。

不論孩子考得好壞與否,家長首先應該擺正心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成績。

關鍵在於,家長從考試中,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鼓勵孩子的進步,肯定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完善不足,改掉影響學習的壞習慣,這些才是有價值的。

孩子考得好,可以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表揚他的學習態度、平時的學習習慣等,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嘉獎,而非物質層面。這會增強孩子的信心,學習上更加積極主動。

孩子考得差,本身已經很沮喪了,需要的不是家長的批評指責,暗示他如何如何差勁,而是家長恰如其分的引導,讓他明白自己應該如何提高。

02

和孩子好好溝通

期末考試後,家長可以找個專門的時間,和孩子聊聊這一學期的總結、收穫,對自己的評價和思考,不僅僅是學習,也包括生活上的各個方面,家長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心得。

通過真誠的交談,家長可以更瞭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具體的困難、苦惱,以便給孩子提供更恰到好處的幫助,同時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分數不滿意,表現出自責、懊悔、失望的情緒,家長應該向孩子表達接納和理解,“我明白,沒能考到你滿意的分數,一定很沮喪吧。”

同時給孩子鼓勵,讓他可以積極地面對挫折,正確看待考試成績,重拾信心和希望。

家長的理解和鼓勵,會給予孩子動力,心態更積極,行為上也更自覺。

03

幫孩子分析成績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綜合考試試卷、平常的練習冊、作業等,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所在,找出不足,查漏補缺。

比如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題目實戰太少,還是非智力因素,如缺乏學習興趣、專注力差,亦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問題。

如果是基本的概念掌握不牢、詞語課文記憶不牢,可以利用假期的時間認真複習課本,背誦記憶,薄弱部分多做題加以鞏固。

如果孩子表現出學習態度上的問題,比如粗心大意,字寫得很差,卷面不整潔,可以在平時多注重孩子認真、細心品質的培養。

總之,只要找出成績背後的問題所在,通過合適的方法積極地引導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04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成績,其實不光是孩子學習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家長的教育效果。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一直抓得很嚴,介入太多,催得太緊,逼得太狠,孩子對學習時間和安排沒有自主權,休息時間太少,種種原因,孩子逐漸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成績勢必會逐漸下降。

有些家長平時在家就顧着自己看電視玩手機,不怎麼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作業完成情況,只知道在孩子考差了時候罵幾句。家庭中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缺少對孩子的瞭解、督促,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所以説,看到孩子問題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對孩子的學習干涉過多,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自覺性?還是因為忙而疏於引導,沒能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

家長可以多思考、多學習,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為習慣,這對家長個人的成長也是一件好事。


  作者:錢志亮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