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西漢中期,生活在甘肅、青海一帶的羌族人實力慢慢壯大,時長侵襲漢朝的邊郡,雙方打打停停,問題一直沒能解決。而自從漢武帝重拳出擊被漢朝打殘的匈奴並不甘心,時時伺機報復,他們派遣使者聯絡羌族各部落,約定共同進攻張掖、酒泉等漢朝的西部邊郡。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趙充國(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字翁孫
宣帝神爵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1年,朝廷派人去羌族各部落進行調查,奉命出使的漢朝使者是個強硬派,他把為首的先零部落及其他部落的領袖召集共三十餘人召集在一起,然後把這些人全部處死。並且出兵攻打先零等部落,殺死一千餘人。他想用這種方式震懾羌族各部落,卻不曾想如此一來,反而引起了極大的混亂。羌族各部落聞聽此信都又驚又怒,不知所從,遂結成一團,共同反叛,四處攻城略地,一時間西部邊陲狼煙蜂起。
當時的皇帝漢宣帝乃是一代中興明君,他立即著手製定對策,考慮到老將軍趙充國深諳兵法,又熟知邊郡的形勢,便派遣人前去徵詢建議,推薦一位合適的將領。老將軍淡淡一笑,毛遂自薦道“滿朝文武,恐怕沒人比老臣我更合適,請陛下放心吧!”於是有了世界軍事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幕:大漢帝國西出遠征的軍隊出發了,為首的將領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名叫趙充國,這一年,他76歲。
趙充國率領萬餘騎兵部隊趕至金城附近(今蘭州),趁夜派遣先頭部隊偷偷渡過黃河,神不知鬼不覺的就將營陣安置完畢,次日指揮大部隊順利渡河。羌人用來阻截漢軍的第一道防線——黃河天險,就這麼被漢軍輕鬆突破了。心有不甘的羌人派出了百餘精鋭騎兵前來騷擾挑戰,漢軍將士們看見敵人前來挑戰,全都摩拳擦掌,想要應戰。而作為主帥的趙充國認為漢軍遠道而來,人馬都需要修整。此次平定羌患,貴在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不可貪圖眼前的小利,隨即下令軍中不得出擊。
在漢軍營外徘徊許久的羌族騎兵見此情形,不久便撤了回去。而入夜時分,漢軍再次採取了行動。趙充國率領軍隊急速趕到落都山,穿過四望峽,看著身後迂迴曲折,陡峭雄奇的山勢,老將軍不無得意的對各分隊將領説道“渡過此險關,羌人已經無能為力了!”至此,羌人可以用來抵禦漢軍的第二道防線——四望峽,也被漢軍突破了。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的趙充國石像
行文至此,筆者分析,前面趙充國不同敵人正面交鋒的目的,除了他自己提到的漢軍遠來、不逐小利之外。還有一點他沒講,就是他擔心一旦漢軍取勝,挫動了敵人的鋭氣,很可能會打草驚蛇,出現兩種情況:敵人立刻作鳥獸散,或者派重兵固守天險。如此一來,則前者漢軍將難以把敵人一網打盡,你來我走,你走我來,其勢必然反覆不下;後者漢軍則不得不頓兵于堅城之下,變成持久消耗戰。而無論變成哪種形勢,都不是上上之策。
史書稱趙充國用兵持重,先計後戰,如此可見一斑!然而這只是個開始,精彩的還在後面呢!
順利突破兩道天險的漢軍來到了西部都尉府,趙充國堅守營壘不出,每天好酒好肉犒勞士卒,將士們此來本就抱有一顆殺敵立功之心,而老將軍又處處照顧他們,不停的給與賞賜,所以從上到下,各級將士都迫不及待的想要上陣殺敵,漢軍士氣極為高漲。而另一邊的羌人部隊,先是不知不覺的被漢軍突破了兩道天險,其後又屢次求戰而不能,進退失據,因此內部產生了紛爭,羌族各部落的豪傑互相之間責備彼此,而對於漢軍主帥趙充國用兵韜略的畏懼,更加重了這種情緒。
於是漢軍統帥趙充國利用反間,在羌族各個部落當中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打算等到敵人內部矛盾激化,士氣低落之時再予以痛擊。
就在這時,朝廷從各地徵調的六萬軍隊陸續彙集於邊地,酒泉太守辛武賢建議朝廷立即發兵進攻,漢宣帝隨即拜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與趙充國共同進兵。趙充國經過縝密的分析,認為朝廷命令此二人率兵進軍的策略利大於弊,在給漢宣帝的上書中,他詳細地介紹了羌族各部落內部的矛盾,漢軍如果能夠拉攏罕、幵這兩個較大的部落,則起兵反叛的主謀先零部落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相反,現在許延壽、辛武賢的部隊倉促進兵會迫使這兩個部落支持先零,敵人的力量反而會更加壯大。皇帝採納了趙充國的建議。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的趙充國之墓
漢軍自平叛以來,始終堅守不出,羌人以為漢軍不敢野戰,所以守備也日趨鬆懈。趙充國得知這一點,立即親帥大軍出發,直撲首惡先零羌的陣地而來。此舉大出對方預料,戰備鬆懈人心渙散的先零羌驚慌失措不戰而潰,趙充國命令軍隊緩緩行進。這時有人提議儘快進兵殲滅敵軍。而趙充國卻説眼前的敵人乃是奪路而逃的窮寇,追得太緊,他們一定會拼死反抗;緩一緩,他們就會失去鬥志,只顧逃命。結果確實如趙充國所言,羌人懾於漢軍的威力,各自奔命不暇,一羣人玩命搶著渡河,淹死了數百人,漢軍斬首、俘虜了500餘人,羌人丟棄的車輛4000餘輛、牛馬羊10萬餘頭、輜重不計其數。勝利之後的趙充國下令,對於其他部落的羌人,不得擄掠。於是漢軍秋毫不犯,而那些部落的首領也不斷前來歸附。
就這樣在趙充國恩威並施的持續攻勢下,羌族各部落投降、歸附的已有萬人左右。
不久朝廷又下令趙充國、許延壽、辛武賢的三處兵馬合兵進擊,趙充國冷靜思索之後,認為不需要大發兵馬就能克敵制勝,打算上書言明此事。而正在這時,朝廷命令進兵的璽書已經送達了軍營,趙充國的兒子很害怕,勸老爺子不要這麼死心眼,對國家是利是弊,有朝廷決定,後果他們自己擔著,您爭得啥呀!萬一皇上不高興怪罪了下來,那可如何是好?趙充國聽後,氣得瞪了兒子一眼,説道“如果按他們的意見來做,我們和羌人連兵不決,萬一周邊其他勢力互相勾結、趁機而起,那這個國家怎麼辦呢?明君是可以講理的,我豁上性命也要上奏!”
於是趙充國毅然上書陳説利害,而朝廷也屢次以公卿們商討的策略與趙充國互相辯難,雙方坦誠交流,書信不斷,最初朝廷支持趙充國的人只有十之二三,後面漸漸地增加到一半,最後絕大多數人都讚同趙充國的意見,那些起初反對趙充國建議的人,也全都改為支持趙充國的策略。趙充國的分析,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以下3條:
1、罷軍屯田。只留一小部分軍士屯田於要害處,修建要塞,以逸待勞。既能阻止敵人進攻,又能積蓄糧食。
2、敵人已經被趕入水草貧瘠之地,飢寒交迫,思鄉心切,內部必然產生紛爭。
3、大軍不需要駐紮此處,減輕國家負擔,同時又不會讓四周的蠻夷感覺中國空虛而輕舉妄動。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西漢全圖
第二年5月,77歲的老將軍趙充國平叛成功,班師回朝。羌人起兵之初共有5萬兵馬,被漢軍斬首7600人,投降31200人,溺水、飢餓、疾病而死者6000餘人。只剩下不到4000人,還在窮山惡水中苟延殘喘著,而這些人的日子,也已經屈指可數了。
來勢兄猛,使得漢朝西部邊陲一時風雨搖擺的羌人叛亂,就這麼被一位76歲的老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輕輕的抹平了。這位老人用兵的高深境界,相信已不需要筆者在此多加囉嗦了,然而老將軍令筆者欽佩不已的,還不僅僅是這些。老將軍再給漢宣帝上書的時候曾這麼説過:
“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於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後咎餘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得勝回朝之後,他又説:
“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老臣不以餘命一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復言之者!”
老將軍的一片赤誠之心,報國之志,可謂光耀千古!千古之後的今天,讀來依舊令人感嘆不已!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雄霸北方二百餘年的匈奴,終於向偉大的漢王朝低下了頭,呼韓邪單于親自前往長安,稱臣於漢宣帝腳下。漢匈百年之戰,終於以漢王朝的勝利而畫上句話。這是一個民族幾代人前仆後繼,為之付出了無數鮮血的勝利!也是一個偉大王朝,文治武功四夷賓服的最佳展現!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昭宣中興指的是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此時的西漢處於恢復性穩定及發展階段。
此時的漢宣帝不禁感念輔佐自己成就“昭宣中興”這一漢朝盛世的有功之臣們,特命畫匠將十一位功臣的畫像、名字、官爵,記錄與麒麟閣,讓千百年後的子孫得以瞻仰他們的偉大功績,而侍奉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國君,立下不朽功勳的一代名將趙充國,自然順利入選。當然其他人以及他們的功績,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這十一人分別是: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1 字。

轉載請註明: 七旬老人平叛之路昭宣中興第一將的風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