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就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誦即位,也就是唐順宗。唐順宗即位後,重用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師王伾、王叔文。同時,朝中大臣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温、李景儉等,也都與二王相結,最終形成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順宗因中風失音,不能理政,朝廷大事都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主理。

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裏,革新派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第一,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具體措施是將財政大權從藩鎮收歸中央,打擊不從號令的藩鎮。第二,企圖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罷宮市、五坊使。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這項措施令人民拍手稱快。第三,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徵,恤百姓,罷免、貶謫貪官污吏,減輕賦税。但改革很快遭到宦官和藩鎮勢力的反撲,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順宗被迫禪位於太子李純,即為唐憲宗,改元永貞,史稱“永貞內禪”。主持革新的大臣都遭到貶黜,永貞革新宣告失敗。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即位後的唐憲宗李純,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復大唐之威。為了振興大唐,唐憲宗開始了艱難的削藩戰爭。元和四年,朝廷開始討伐河朔三鎮中的成德鎮,雖然無功而返,卻使得三鎮中的魏博開始歸順朝廷。元和九年,唐憲宗又開始討伐淮西地區,經過三年艱苦的戰爭,成功地攻破蔡州,活捉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元和十四年,河朔三鎮中的成德和盧龍也迫於壓力歸順朝廷,唐憲宗的削藩戰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軍事上進行削藩的同時,唐憲宗在政治經濟上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並且厲行節儉。這時候元和朝名相名將輩出,人才濟濟,憲宗知人善任,馭下有術,在他統治的十五年間,唐朝猶如一個久病之人忽然得到了靈丹妙藥,逐漸煥發出了久違的光芒。 就在大家沉浸在“元和中興”的繁榮表象下的時候,元和十五年正月,唐憲宗李純被被心懷怨恨的宦官所弒殺,誰也不會想到,這次大唐所煥發出的光芒,竟然只是無奈的迴光返照。唐憲宗駕崩僅僅二年後,河朔三鎮相繼復叛,唐朝重又陷入藩鎮割據和朋黨相爭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唐憲宗之後,繼位的唐穆宗、唐敬宗昏庸無能,唐文宗有心作為卻缺乏能力和臂助,結果在“甘露之變”中一敗塗地。唐文宗死後,他的弟弟李炎被宦官擁立,也就是唐武宗。唐武宗上台後,開始着手削弱宦官,此時的宦官勢力經過了“甘露之變”,已經坐大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唐武宗從唐文宗失敗的教訓中吸取了經驗,他知道要想壓制宦官,就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宰相中樞,並恢復中書省的職能,於是任用宰相李德裕,重建中書省。

唐武宗順利從大太監仇士良手中收回軍權,任用李德裕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在公元845年(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但好景不長,次年(846年),唐武宗因服食丹藥去世,年僅三十二歲。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唐武宗去世後,沒有子嗣,因此他的叔叔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也就是唐宣宗。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對外方面,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

儘管唐宣宗本人在即位後“憂勤無怠”,但此時的唐朝,似乎氣數已盡,天下常發生水旱災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後,因所任將帥管理不當,各藩鎮也相繼發生叛亂。大中十三年八月,李忱因病駕崩,享年五十歲。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唐宣宗去世後,唐朝再也沒有出過一位有作為的明君,後繼者唐懿宗、唐僖宗都昏庸無度,唐朝爆發了王仙芝、黃巢起義,藩鎮也趁機坐大,再後來的唐昭宗、唐哀宗都淪為藩鎮的傀儡,兩人先後死在節度使朱温的手上,曾經無比輝煌的唐朝也就此滅亡,中國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0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風,卻都功敗垂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