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秦陵地下建築的面積相當於今天五個標準的國際足球場那麼大,其地宮的深邃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皇陵如果只有秦始皇自己長眠在其中,豈不是一種浪費?除了秦始皇的靈柩外,地宮內還有什麼呢?
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在古代,人們認為死後就會去到另一個世界,因此,便會把死者生前所用或所喜歡的東西和他一起下葬,這就是陪葬品。古時不僅皇帝死後要有大量的奇珍異寶陪葬,就連一個窮人死後,親人也會把他生前所用的東西與他埋在一處,哪怕是一隻碗,一雙筷子,好讓他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在世時的生活。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李山教授説,厚葬習俗根源於中國傳統的禮治觀念,與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而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帝王,在生前有權利享受帝王的尊貴,死後自然也有權利去繼續擁有帝王的特權。因此,與秦始皇一同安葬在地宮之中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
《史記》記載,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由此可以看出,那座巍峨的封土之下,其實是一處巨大的寶藏。
根據現代考古學對研究結果來看,司馬遷所言不虛。秦陵的外藏系統由地宮之內各層台階上的陪葬坑、地宮外封土下的陪葬坑、內外城之間的陪葬坑、外城之外的陪葬坑四個層次構成。
以陪葬坑的形式構成秦始皇陵園的外藏系統是秦人的首創。先秦時期的外藏僅僅以車馬坑或車馬器為其主要內容,加上玄宮中的禮樂重器、生活用具,反映的埋葬觀念不過是形而下之的貪婪佔有;而到了秦始皇陵園,形式上看似與之沒有質的區別的陪葬坑,反映的埋葬觀念卻有了質的、形而上的創新。秦始皇對他一手創設的皇權之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體充滿自信,他明白忠實於帝國及帝國皇帝的各級官僚和他們所統屬的機構,不僅是帝國萬世基業的保證,也是維繫皇帝死後能繼續擁有至高權利的條件。
秦帝國時期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中樞是三公九卿,它所代表的“百官”權利來自皇帝,在皇帝生前為帝國鞠躬盡瘁,貢獻着忠誠;在皇帝死後,它們仍然一如既往地為帝國皇帝盡忠。陵園內城西南角的一個陪葬坑中出土了八個文官俑,從伴出的青銅鉞及俑身佩掛的刮削竹木簡的陶削,可推測這是三公九卿中主管監獄和司法的“廷尉”,也就是史記中所説的“宮觀百官”。帝國的政權機構以陪葬坑形式出現在始皇的陵園中,這是秦帝國輝煌時期帝國心態、帝國形態、科技文化現實態的集中再現。
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從司馬老爺子的話中我們還能得到另一個信息,“下銅而致槨”,就是説秦始皇的靈柩是銅製的。但這一説法遭到了專家們的質疑。以史料記載來看,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裏“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他棺槨。
秦地宮內還有哪些珍貴的陪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説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説。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派30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幾百年之後的三國時期,一位在雲南做太守名叫張善的官吏,一天收到別人送給他的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
這個神奇的傳説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説故事,但説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説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那麼,這個傳説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蹟。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一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説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像放風箏和氫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説,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説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
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1000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峯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閒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説,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可以肯定説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説沒有絲毫的可能性。
  金雁傳説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説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説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一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説的故事。
在《史記》明文記載的陪葬品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地宮中的奢華不是我們今天僅憑想象就能夠猜測出來的。秦陵地宮“上具天文”的構造則是另一種豪華的體現。
據專家推斷,“上具天文”應當是指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的壁畫,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
而據民間傳説,秦始皇墓中的日月星辰其實都是由價值連城、大小不一的夜明珠雕刻而成的,在機關的驅使下,日月星辰能夠依照天體的運行規律東昇西落。
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推斷,這種説法倒也有實現的可能。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出現了墨家一派,而墨家學説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兼愛非攻”外,更注重的是在科技領域的研究,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大批科技發明相繼問世,只是漢代董仲舒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付諸實施以後,墨家學説式微,他們的科技成果也便不傳於世了。不過在秦始皇時期,墨家思想還是具有一定的地位的,因此,始皇帝要想讓夜明珠雕刻而成的日月星辰運轉起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這也只不過是一種推測,地宮中的“天文”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還要等待考古學家們的進一步探索。
司馬遷在“上具天文”之後又緊跟了一句“下具地理”,並説“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在《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這説明地宮的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與上方的日月星辰遙相輝映。在這座有着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着這裏的一切。然而,史籍的記載是否真實,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2000多年來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地質學專家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意思是説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但,秦始皇的用意僅僅如此嗎?這個中華第一帝王留給了我們太多的謎,以至於我們不敢輕易相信他每一個舉動的表面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05 字。

轉載請註明: 傳説的秦始皇陵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