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航(重慶大學)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一事引發熱議。隨着元宇宙在遊戲、社交、汽車、醫療等產業領域的持續發力,既有網友表示學界走在業界前面總比落在後面強,但更多的網友則對此次更名錶示了質疑,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場急功近利的炒作噱頭。學術探索並非只是名頭上的創新,高校能否成功打出元宇宙“第一槍”任重道遠。(9月24日《現代快報》)
高校專業名稱是歷史積澱和辦學實踐的結果,需要有其穩定性和科學性。但如今,不僅是專業名稱,學院名稱乃至校名也成了某些高校發力的方向。不過,再高大上的名稱也不代表教學質量也高大上,看似與時俱進的名稱在流量和熱度消逝之後,難免可能淪為一場鬧劇。這不禁讓人疑問,將有25年曆史的“信息工程系”改名為“元宇宙工程系”,是否會在下一個席捲互聯網的新概念來臨時,又面臨新一輪的改名風波?
2022年被視作元宇宙由概念走向現實的元年,但資本的入局和探討的火熱無法掩蓋元宇宙作為新生事物,在概念上的模糊和技術上的不成形。自元宇宙大火後,大量產品打着元宇宙的標籤標榜自己的技術革新,但內裏不過是“換湯不換藥”。七麥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約有228個APP在其應用描述中增添上“元宇宙”三個字,其中有169個自稱為元宇宙社交的APP。字節跳動和百度也曾各自推出元宇宙社交產品“派對島”和“希壤”,但最終也由於內容運營無法跟上用户需求,技術支持無法滿足用户期待,在經歷短暫的火熱後歸於沉寂。因此僅僅將元宇宙作為招生噱頭和自我炒作式的學術包裝,不僅難以實現教育元宇宙下的產學研合作,稍有不慎只會導致大量被“元宇宙”所吸引的本科生成為這場實驗的風險承擔者。
元宇宙作為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本身大有可為,高校若真正將元宇宙作為自己產研融合新方向並持續深耕,不僅能夠推動高校教學模式革新,也能助力元宇宙落地現實的技術難點攻克。南信大從今年8月元宇宙研究所的成立,到計劃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培養元宇宙方向人才,再到各種AI人才的引進等各種佈局舉措,可見南信大的元宇宙夢並非一時腦熱。學界的研究探索和業界的實踐發展能夠相互助力,產教的融合過程中能讓專業技術直接進入課堂,而人才培養也能為企業的元宇宙開發提供智力支持,推動元宇宙在各個領域的落地。
處於發展初期的元宇宙產業還面臨着隱私風險、技術壓力、產業內卷等各方面風險。因此,作為教學革新的元宇宙產研融合實踐也面臨着不確定的未來走向,它是否能成功打響高校元宇宙“第一槍”,依舊是個未知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繫(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