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封建王朝時期,皇帝的話就是聖旨,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當皇帝的聖旨和自己的職責產生衝突時,該怎麼辦?明朝中期有這麼一位將軍,靠自己的睿智很好的給出了答案。
在導語裏,我們提到的這位將軍名叫楊洪,他領兵作戰經驗豐富,以善用奇謀而著稱,被稱為朱祁鎮正統朝時期的第一智將。
驍勇善戰,以敢戰聞名
楊洪,字宗道,今江蘇南京人,祖籍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明朝的中下層軍官。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楊洪繼承父親的職務,跟隨成安侯郭亮駐守遙遠的開平(元朝時的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受到郭亮的器重。永樂八年(1410年)四月,朱棣開始了他登基後的第一次親征蒙古,楊洪帶領自己的部下隨軍出征。朱棣本次親征大獲全勝,楊洪在這次戰爭中英勇無比,以敢戰而聞名,得到朱棣的賞識,並被朱棣記下名字,準備以後提拔重用。
戰功赫赫,成為朝廷大將
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年),楊洪在大松嶺之戰中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為千户。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後,楊洪累計戰功被提拔為都指揮僉事(明朝地方正三品武官),當時楊洪官職級別雖然不是很高,但他從軍多年,作戰經驗豐富,軍事指揮才能被朝廷上下所認可。朱祁鎮正統三年(1438年),蒙古兀良哈部落侵犯明朝邊境,楊洪率領部下與敵人大戰於伯顏山,最終打敗敵人並俘虜了敵軍首領,楊洪以此功勞被提升為都指揮同知(明朝地方從二品武官),之後又因為功勞被提升為左都督(明朝中央高級武官),位居朝中大將之列,名震朝野。
鎮守宣府,無人敢犯
正統十二年(1447年),鎮守宣府(明朝北方軍事重鎮)的武定侯郭玹(郭英之孫)去世,次年楊洪奉命前去宣府,接替郭玹鎮守宣府。楊洪到任宣府後,北方各蒙古部落再也不敢輕易騷擾宣府邊境,因為楊洪在邊關征戰多年,聲名遠揚,他們深知楊洪的厲害,都十分懼怕他。就連蒙古脱脱不花大汗及太師也先(瓦剌部首領)都主動與楊洪修好,經常寫信問候楊洪,並贈送良馬來改善關係。每次北方各部族送來禮物,楊洪都全部奏請朝廷,根據朝廷的指示處理。因此,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讓他接受禮物,並讓他以禮相待各部族,共同維護宣府邊疆的和平與安寧。
土木堡之變後,堅守宣府,功在社稷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二十萬精鋭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軍隊俘虜。之後瓦剌首領也先打算攻佔宣府,作為瓦剌攻佔北京的基地。他自知攻打宣府沒有勝算,便挾持朱祁鎮來到宣府城下,企圖用朱祁鎮的手諭命令楊洪打開宣府城門。楊洪知道這是也先的詭計,在收到朱祁鎮的手諭後,便讓身邊的人對城下人説:“我們守衞的是朝廷的城池,現在是晚上,我們不敢開門”,於是也先又要求楊洪出來回話,楊洪讓身邊的人對也先回復説:“楊將軍出城去了,不在城裏”,以此巧妙地化解了這場危機。也先見宣府城門不容易騙開,便挾持着朱祁鎮回去了。
為使朝廷正常運行,孫太后(朱祁鎮的母親)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根據楊洪守衞宣府的功勞,冊封他為昌平伯。不久,在孫太后的同意下,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鈺登基成為新皇帝。瓦剌首領也先見攻佔宣府無望,便繞道紫荊關攻打北京城。兵部尚書于謙急招楊洪率領兩萬精鋭部隊支援北京,等楊洪率軍趕到北京時,明軍已打敗瓦剌軍隊,於是楊洪又奉命與其他幾路明軍追殺敗退的瓦剌殘軍。北京保衞戰勝利後,楊洪因功被冊封為昌平侯,率所部留守北京,同時負責左軍都督府的各項工作。
謙慎知退,懂得明哲保身
朱祁鈺景泰二年(1451年),楊洪奉命帶兵繼續鎮守宣府,他的兒子楊俊被冊封為右都督,掌管京軍三千營,而他的侄子楊能、楊信也都在軍中擔任要職,楊家的地位和權勢因此得到了很大提升。但這卻引起了楊洪的不安,他認為自己家族位高權重,有可能引起皇帝的猜忌,便主動請求退休,並請求將兒子楊俊調往外地,朱祁鈺沒有答應他的這些請求。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楊洪在宣府病重,朱祁鈺得知消息後,馬上派遣皇家御醫前往宣府治療,過了幾天,朱祁鈺又下詔讓楊洪返回北京進行治療。次月,楊洪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朱祁鈺追封楊洪為潁國公。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