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新學期過半,上海市文來中學初中部(以下簡稱“文來”)校長柏彬終於鬆了口氣,“四層七級分層大走班”的方案穩了。

今年,是“搖號”新政實行以來的第一個學年。相較於往年,新生水平明顯變得差異更大了,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以培養資優生見長的民辦學校們壓力陡增。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教育哲學中的金科玉律,無論中西。而學校作為一個機構,要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裏對一定體量的學生實施教學,必得先以羣體的最大公約數為基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勢必有限。

這是橫亙在美好心願和實際操作之間的巨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挑戰,學校表現出的態度與應對之策也各不相同。有的軟硬兼施地勸,“不適合的孩子不要冒險選我們學校”;也有的抱着樂觀的態度“以不變應萬變”,生源不過是影響辦學品質的諸多因素之一。

文來的新學期,是以“流動”開始的。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12個班級,400多名新生,上課鈴一響,全體動起來,拎上書包、帶好課本文具,迅速到自己對應的學科層級教室中去上課;交作業也不是盯着行政班的課代表交就好了,同樣要動起來放到相應教室的方格櫃子裏去。

這套“四層七級大走班”的分層教學方案,文來提前準備了整整一年,更精細、更科學、更個性化,學校要照顧到全年級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

之所以説“更”,是因為文來的分層走班並非今年才有,而是從2001年就開始嘗試的探索。在外界看來,文來的這套方案彷彿是應對“搖號”的“神來之筆”,教委教育局實地調研、官媒報道宣傳示範;但在內部視角中,這首先是文來分層教學探索的3.0時代。

“在這一階段,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在不增加教室、硬件,也不增加師資,和每位老師的備課量和課時量,這三個前提下,實行一套方案,讓每一位學生、每一門學科精準、動態、分層。”柏彬説。

經過前期長達二十年的積累與沉澱,文來不僅有底氣、有能力去迎接入學水準參差不齊的新生,更能拿出一種“實事求是”、“事在人為”的積極態度去找到問題的最優解。

你們真的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嗎?

“我們原本設計了五層八級”

“搖號”新政的初衷是為了緩解愈演愈烈的擇校焦慮,但這半年來,家長的焦慮似乎也並不見少。

孩子搖進了原本考不進的學校,跟不上怎麼辦?

自己孩子學習基礎好、能力強,但同學未必都如此,老師要是為了整體學生水平而拖慢節奏、降低難度,那豈不是浪費我孩子的時間?

老師只費心成績最好和最差的,我們這些中間的孩子會不會反而被忽略?

所以,生源差異真的大到了“顧頭就顧不了尾”的程度嗎?

“整體水平確實有明顯下降,成績特別好的少了1/3,成績弱的多了1/3。”柏彬介紹,學校在暑期學情調研後明顯感覺到了這一現實情況。

一進校就分層,文來也有自己的考量。“與其統一整班教學一個學期後,把一部分學業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打磨掉再分層,不如學校提早做好準備,一開始就分。既給每個孩子一個適切的起點,能儘快適應融入中學學習,也給每個孩子預留今後攀登進步的支點和空間。”

轉而,柏彬補充説,“不過還是比我們想象中要好一點,我們原本預備的分層方案是‘五層八級’的,後來經過學情調研分析後,發現‘四層七級’就足夠覆蓋全年級新生了。”

所謂四層七級,指的是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均分為A、B、C、D四層,A層最基礎,D層最難,難度逐層遞增,並且分別設有指向升學目標的學科能力培養目標。每一層都有相匹套的校本教學方案和教學資源庫。

D層重點突破統考難題、自招相關知識點,學科能力培養目標為通過自招、名額分配進入頂級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水平;

C層重點夯實中等難度,突破統考難題。學科能力培養目標為通過自招、名額分配、中考進入高端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水平;

B層重點夯實基礎知識,突破中等難度統考,學科能力培養目標為通過名額分配、中考進入市、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A層參照全區統一平均要求設計制訂,目標是通過中考進入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和普通高中。

四層之外,D層以上還增加了學科競賽培訓、自招培訓,A層還延伸了學困生輔導,形成“七級”,全部在學校現有資源基礎上進行,不多向學生收取任何費用。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柏彬介紹,這套方案的設計思路中,有學校對於自身辦學品質的要求。

首先是精準。一方面體現在“全體”,方案是以全年級學生為樣本進行評估分層,並將全體學生在初中這四年裏的差異化需求細分到了七個層級,讓所有孩子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層級;

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分科”。學校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就要考慮到同一位學生在多學科中表現出的學習差異,因此分層也必須細化到單科的程度。

“最理想的精細應該是一對一的,但學校做不到,在大規模教學的前提下,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因材施教’,讓‘分層’落實在每位學生的每節課上。”柏彬説。

不同層級的差別落實在每堂課上,會是怎樣的?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比如説,魯迅的《社戲》這篇課文。A層的老師講這節課,主要任務是把最基礎的知識點講透,落實好生字生詞、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基本的文學常識這些初中學段必須掌握的內容;D層的老師可能就會選擇一位與魯迅同時代的外國作家,和學生們進行探究式的比較學習。

柏彬介紹,類似的例子還有,同樣講三角函數這個知識點,ABCD四層的教法也不盡相同。但教學進度上,所有層級卻是要保持一致的。

這裏有學校的另外一番思考。“初中四年,孩子的變化是非常大的,進校時是A層,不代表他以後四年都是A層,所以還要流動起來。”

每學期兩次考試,期中考試每層前50%的學生就可以自願申請參加“升層”,參加前一層的期末考試,考得進就升層,考不進就留在本層繼續鞏固。

最有意思的是試卷的設計。

四層的試卷放在一起看,有60%的題目是完全一樣的,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另外40%則會根據各層的教學程度做差異化的設計,由於教學進度同步,考試範圍是一致的,這樣,對於申請升層的學生來説,也不存在題目“超綱”的問題。

這種評估方式的先進性還體現在,獎學金按照積分制設計,並且每一層都有積分,所以只要孩子努力進步了,都有可能拿到獎學金。柏彬介紹,沒有年級排名,孩子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做橫向比較,而是隻跟自己之前比,這叫“增值性評價”。

並且,文來還將重要考試的成績以“等第”的方式來評價,即成績以ABC等形式呈現。既避免分分計較,又能提示學生注意學科均衡發展,關注階段性學科學習質量變化。這又是“等第制評價”的好處。

“畢竟是義務教育階段,每門學科都重要,倡導全面發展。”柏彬補充説。

你們為什麼能夠迅速應對“搖號”?

“分層走班,我們做了二十年”

“分類分科,同層同步”,當柏彬講解完整套分層走班的方案模型,再用這精煉的八個字概括時,真的很難不為這套科學而完善的機制感到歎服。而且,當中很多邊邊角角的考量,細緻周到的程度也不像是“搖一代”進校前一年就做好的功夫。

“當然不是,我們從2001年開始做分層教學了。”柏彬説。

三年前拜訪文來,我就對其分層走班的細化程度印象深刻。不同於規整的行政班課堂,各個教室裏的學生人數好像都不太一樣,差異較大,就是因為分層走班的緣故。那時就從學校瞭解到,一個學生的課表裏,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需要他“動”起來去學的。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回憶起這段故事,柏彬笑説,“你那時候看到的,應該算是我們分層教學的2.0時代了。”

最早的1.0時代,從2001年開始。

這一階段的分層,是用兩個班結對子,把數學和英語捆綁起來的分層教學。一班和二班兩個行政班,在數學、英語兩科分層,按兩科總成績分成A班、B班,A層難一點,B層基礎一點。操作起來也簡單,第一節課A層上英語課、B層上數學課,第二節課交換過來。

選定數學、英語這兩科,主要是考慮到這兩門學科最容易產生分化。但侷限性也很明顯,因為兩科捆綁分層,其實就忽略了其中一科好,另一科不好的學生。

“但我們當時的條件,就只能做到這個程度。”柏彬想得明白,説得也坦然。因為僅僅是在兩個班分層,沒有涵蓋全年級,而且只分了兩層,學校發現,“儘管從教學效果上看,分層比不分層要好,但其實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還是有的。”

所以要更精細、更科學地分。

2012年,文來用“套餐式分層”進化到了分層教學的2.0時代。

學校針對每一門考試學科都做了ABC三套校本方案,C層最難,A層最基礎。C層之上,又加了學科競賽培訓和自招培訓這兩層。

所謂“套餐式”,就是用學生在語數英三科成績中最主要的幾種排列組合設置成一個班型,BBC(語文B數學B英語C,後面以此類推)雙語實驗班,BCB理科實驗班;CBB國學實驗班;BBB科創實驗班;AAA就平行班。

相較之前,這一階段的分層涉及科目更多,分層也多,還補充了自招和競賽,很直接的變化就是,一批優秀的學生“冒”出來了,也就是這時候,所有民辦學校都逐漸顯露出培養資優生的辦學優勢,超高的升學率還是讓文來在其中顯得格外亮眼。

這一階段最顯著的兩個問題是“捆綁式分層”和“固化式分層”。

“捆綁式分層”不能適應學科分化的問題,“固化式分層”不能適應學業變化的問題,所以專門設置了一個“旋轉門”機制,希望學生流轉起來。老師、學生、家長,三方中任何一方發起轉班申請就可以進入程序,學校評估認定通過就可以轉班。

聽上去也很科學,但是學校實際操作後才發現,這個機制有點“動不起來”。

首先,學校希望把主動權儘可能交給孩子和家庭,校方就很少會主動提出;孩子有可能因為老師同學都熟悉了,也不想再換一個班;家長考慮得可能就更多,跟不上也想孩子留在水平更高的班,或者足夠好了不願意進階,“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柏彬校長想想説,“這是我們沒有意料到的,但的確情有可原。所以這二十年的經驗,就是不斷髮現新的問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搖號”會讓學校失去辦學特色嗎?

“讓學校成全學生,不要讓學生成就學校”

文來的“四層七級”大分層教學,從一開始就受到密集的關注,家長、媒體、教育主管部門,甚至一些其他學校都有意來了解考察,但柏彬從不抱着任何“偷藏一點、保住核心競爭力”的私心,反而大方分享着這些年從實踐探索中得到的寶貴經驗。

比如,分層教學中尤為關鍵的師資調配問題。

經驗豐富的老師更適合教A層最基礎的內容,因為老師必須很有經驗,中考的重難點,知識點掐得很準,深入簡出地把關鍵內容講透,對孩子也要更有耐心;難度很高的C層,需要老師對課外學術方面的專注研究花功夫,所以碩士博士畢業的年輕教師就更適合。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 負責A層英語教學的瞿小紅老師,深受學生和家長認可。

“很多問題都是這樣,不試過一遍是發現不了的。”在柏彬看來,只要學校需要、能惠及更多學生,這些經驗文來可以毫無保留地共享,他也友好提醒照搬的風險,“理念完全歡迎大家學習,但實際操作要考慮學校的各方面條件,因地制宜。”

這種開放的心態本質上來源於柏彬的教育初心如此。

教育特色之前還有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的良心。這些東西會讓一個辦學者、一個學校去用心關注每個學生。

“能把優秀的學生教得更優秀,體現的是辦學實力;不放棄任何一位基礎薄弱的學生,盡心盡力培養好,體現的是辦學情懷。既有辦學實力,也有辦學情懷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柏彬的這些教育哲學師承七寶中學老校長仇忠海,輻射整個文來,讓學校雖然每年都頂着超高的升學率顯得金光閃閃,卻總是和那種“學霸工廠”式、“末尾淘汰”制的學校有着微妙而本質的不同。

“因為我們是讓學校成全學生,不是靠學生成就學校。”柏彬一語點破。

因為要成全學生,所以學校的教學安排永遠只有一個目的,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從不是出於對於外界變化的某種回應,抑或是現實功利需求下的生拉硬拽。

在民辦學校具備明顯生源優勢的那幾年,文來大概有一半學生有自主招生的需求,學校就召集老師專門研究這套“遊戲規則”,像“升學指導”那樣去細緻地輔導。

“孩子第一目標是什麼?第二目標是什麼?我們不建議孩子有第三目標,那樣精力不夠用。那我們就看,這兩個學校自招有什麼樣的要求,學生還有哪方面的不足,我們怎麼制定計劃去補足。”柏彬介紹。

自招是這樣,競賽也是這樣。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文來從不避諱這一點,在學校看來,這首先是一件滿足孩子個性化學習發展需求的事,就像有的孩子喜歡打籃球,也有孩子喜歡研究奧數題。第二,學校並非為了升學或學校名聲這些功利化的目的做這件事。

“這就是為什麼理科類競賽停了,我們也還在做,古詩文這幾年熱起來了,其實我們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只要孩子感興趣、有需求,我們就會一直做下去。”柏彬講。

你真的看不到文來在依賴哪一部分學生去打響學校招牌,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舞台綻放,多點開花,從數學、科創、古詩文到籃球、足球、羽毛球、跳舞、唱歌,無不如是。文來抱着成就每一位學生的本心去做事,反而呈現出了一個更加全面、卓越的學校形象。

事實上,從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的項目,也僅是文來眾多校本課程中的一小部分。

十幾支競賽校隊、幾十個學生社團,一百多門拓展型課程,放至整個民辦學校版圖中去看,這些數字也是驚人的。之所以能在有限的資源內打造這麼豐富的課程羣,也還是離不開柏彬始終主張的,“學校的任務就是努力成全學生,成全每一位學生。”

分層走班也是一樣,文來早在“搖號”新政之前就早早考慮起了關注每個學生的問題,與其説是先見之明,倒不如説是“因為真的關心而更早發現了真實需求”更為貼切。

而這一點,或許才是文來的小小嚐試背後,真正值得學習的、珍貴的教育寶藏。

資料:EnsightEdu

作者:張楠

編輯:方雨斌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47 字。

轉載請註明: 搖號後,民辦學校還有優勢嗎?閔行這位名校校長説:有底氣成全每一位學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