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話題,又來到了三國中後期發展所圍繞的核心——荊州。荊州,談到三國的故事,沒有人能夠繞開荊州,自袁紹官渡戰敗開始,整個天下的局勢,都轉移到了南方,圍繞荊州開始了新的歷史發展方向。
而東吳奪荊州,更是成了千百年以來,後人最喜歡,也是議論最多的三國問題。劉備為何要強佔荊州不還?曹操南下為何一定要過荊州?東吳為何非要奪荊州?
而這三大問題中,又以最後一個問題最為受人歡迎,議論者,和議論次數最多。
故事的起因和發展:
故事要從劉備強奪漢中,關羽興兵北伐説起。因為不是話題的主要答案,只是一個前因後果,所以在這裏,只會簡單講一下。
因為漢中之地對益州的重要性至關重要,所以剛剛拿下益州不久,還沒有來得及怎麼修養聲息,安撫手下的劉備,沒多久就厲兵秣馬地再次對曹魏發動了漢中之戰。為了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劉備一方可謂是連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了,連女子都用到了戰爭之中。
而漢中之戰剛剛結束,劉備的部將關羽就統帥荊州之兵,向荊州北部的樊城發起進攻。雖然正史上沒有説是劉備下的命令,但是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最起碼,劉備對關羽攻打樊城持一種默認或者樂意的態度。而劉備之所以會這樣,其一可能是因為大戰過後益州實力耗盡,害怕強敵再度來攻,所以需要從其他方向強制曹魏實力,好讓益州可以好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其二,可能是因為明白曹魏在漢中之戰中也有極大的折損,此時是北伐的一大良機,而益州卻實力不足,所以只能以荊州之兵,從荊州發起進攻。
但關羽的北伐之路,雖然剛剛開始捷報頻傳,甚至一度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雖然關羽之後水淹七軍,于禁大敗,龐德被俘身死,可好景不長,驕傲的關羽很快就嚐到了失敗的味道,之後便是一路敗北。先是徐晃支援曹仁,將關羽給死死地攔在了樊城之外,之後本應是盟友的東吳,又派遣大都督呂蒙渡江奪荊州,一鍋端了關羽的大後方。關羽前無坦途,後無退路,連逃亡益州的道路都被東吳給鎖死了。
最後,關羽兵敗麥城,東吳終於如願以償地奪取了荊州。也因此,東吳和蜀國的盟友關係長期都處於破裂關係,直到諸葛亮南征之前,兩國才重新修繕了關係。
兩淮與荊州一樣,對於東吳都十分的重要,且此時兩地都給了東吳機會。可東吳為什麼寧可選擇偷襲盟友,也要攻打荊州?尤其是看上去,他們好像還有更優的選擇,攻取毗鄰東吳的兩淮。
尤其是在真實歷史上,在兩淮重鎮合肥駐守的張遼,當時也曾經分兵支援襄樊。所以在當時來説,趁着關羽攻略襄樊之時,對曹魏帶來的巨大強制力,導致合肥的守衞勢力得到削弱。此時趁虛而入,進攻合肥,無疑是一個大好機會。
當然,關羽傾巢而出攻打襄樊,這一樣是給了東吳大好的機會。而在這兩者之間的選擇,就成了東吳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説兩淮對於東吳來説也十分重要。
首先淮南的土地是出了名的肥沃,袁術曾經就是單單靠着一塊淮南的土地就膽敢冒天下先而稱帝,可見淮南的富庶程度。再者守江必守淮,自古以來,南方的割據勢力都必須佔據兩淮之地,沒有兩淮之地的南方割據勢力,一般都難以長久,當然,東吳是個例外。
兩淮的防線有多麼厲害呢?看看戰國時期的楚國,當時大家都稱楚國為南蠻,楚國後期的統治者也是不辨忠奸,荒淫無道,把楚國都給糟蹋得不成樣子,連荊南大片土地割給了秦朝,這其中就包括了荊州。但是後期秦國滅楚,依舊是足足發動了60萬大軍才滅掉就苟活於兩淮之地的楚國。
常言道“守江必守淮”,淮南對江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道理來講,東吳想要守住長江以南的地區,就必須拿下淮南才可行。可東吳卻並沒有選擇攻取淮南,而是依舊選擇了優先奪取荊州。
可兩淮之地明明如此重要,已有前車之鑑擺在那裏,可為何東吳還是選擇的背叛盟友而優先攻取荊州呢?這其中當然是大有原因的。
一、荊州的戰略位置,對東吳十分重要
這裏我要講的戰略位置,是就處於當時情況來分析。首先和其他時間段的局勢不一樣,當時的南北割據,是就限於南北雙方對峙,而此時東吳所面臨的壓力並不止有北方的曹魏一家,盟友劉備,其實也是一個隱藏的敵人。
荊州對北方勢力南下的幫助太大,當然,對西方蜀國也是一樣。荊州和江東各佔一半長江的守衞優勢。如果荊州在他人手上,根本就談不上長江天險是誰的天險,直接就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
雖然説東吳還是能夠依靠長江之險防備北方而來的攻伐,但如此一來也等於説明江東根本就只能防守,毫無向外發展的機會。最後坐擁江東就會成為坐困江東,東吳會一步步慢慢地走向死亡。
所以説,荊州在不在自己手裏,就是東吳的未來在不在自己手裏。
二、荊州在蜀國手中,對東吳的威脅太大
再則,不談荊州在東吳手中的重要性,只談荊州在他人手中對江東的威脅性。如果,把荊州比作吳國的咽喉,對於魏國來説,就猶如一個人手執刀劍的鋒刃,對於蜀國來説,就如同一隻右手。
為什麼我要説是右手呢?因為在我看來手的威脅性肯定大於刀劍,因為要用刀劍,必需手握,蜀國在未來實力壯大之後,擁有江東,取江東就如同右手,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首先,前文已經説了。長江之險於江東和荊州來説,是一半一半,如此一來,一旦打起來,就只能是兩者互相抵消的結果。那麼這兩者互相抵消之後呢?蜀國還可以走南中直取江東,從益州到江東,沿江而下幾乎毫無任何天險。所以如果蜀國坐擁荊州的蜀國要對江東動手,那簡直不要太簡單。
如果有人要拿盟友來説話,你見過哪個古時候的國家之間會有真正的友情?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一心想要恢復漢室天下,就遲早有一天會和東吳對上。
三、兩淮之地行軍困難,對江東來説攻略的難度太大
其實早在漢中之戰還在進行的時候,孫權便趁機發動了合肥之戰,當時的曹操新敗,再加上漢中之戰投入了大量兵力,導致曹操合肥只留下了七千的兵馬守衞。可哪怕孫權出動了十萬大軍,也依然沒有拿下合肥。
其實以曹操的頭腦,怎麼會不知道合肥的重要性呢?哪怕他當時還有一點餘力,也不至於只留下了七千人馬防守合肥。只是當時的曹操確實折損太多,且其他地方的戰場更需要主力軍隊的投入。所以顯然易見,當時的合肥守衞力已經是歷史最低了。
所以在當時那種情況東吳都拿不下合肥,更別説是在漢中之戰都結束之後了,曹操肯定早已經給合肥增兵了。哪怕張遼分出部分兵力支援襄樊,守衞力量依舊是強於合肥之戰時期的。
總而言之,就是東吳攻略兩淮地區的難度實在太大。有人會説是因為曹魏名將張遼太過厲害,東吳沒有能夠勝過他的將領。其實不然,當時周瑜還沒有去世,而是在襄樊對付曹仁。此外還有呂蒙、魯肅、甘寧、太史慈等人,等是可以和張遼相提並論的將領。
東吳難以成功攻取兩淮地區的原因是因為兩淮地區地形複雜,很多丘陵和窪地,所以行軍極其困難。正因為如此,所以東吳們想要從南攻北,奪取江淮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哪怕暫時取得了一點戰果,但如果在短時間內擴大不了戰果,也實現不了戰略的意圖,而如果被合肥拖到了那麼曹魏的援軍到達,東吳大軍的後果將會難以想象。
四、張遼對東吳的威懾力太大,難以克服
前文已經提到了三國時期至關重要的合肥之戰。合肥之戰,張遼以八百勇士擊退東吳十萬大軍,雖説是佔了先聲奪人的偷襲便宜,但事實就是事實。這件事情導致張遼對東吳軍隊有了無人可比的威懾力。尤其是對孫權來説,遭到夜襲差點被生擒,這簡直是無法忘懷的噩夢。
所以張遼只要坐鎮合肥,在士氣上就先壓了東吳一截。所以孫權才會找張遼重病的時候都會説:“張遼雖病,不可當也。”張遼在一日,東吳就一日不敢對合肥輕舉妄動。
五、東吳沒很有機會攻取淮南,而關羽給了攻取荊州的機會
前文已經説了關羽雖然強制了曹魏的大量兵力,但是此時的關羽對曹魏的強制,並沒有之前周瑜以及劉備對曹魏的強制力強。
所以總結下來,東吳之所以選擇寧願偷襲盟友破壞盟約也要優先奪取荊州,而趁機去奪取兩淮之地的原因就是兩點:
1,荊州在當時的局勢來説,在外人手中比兩淮在外人手中的威脅性更大。
2,在當時的情況下,奪取荊州遠遠比奪取合肥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