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需高考,就能上清華”的消息不脛而走,備受網友們的關注。據悉這是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發佈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旨在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免考進入清華的要求
單單從出發點中的“頂尖”二字,其入學難度之高就可想而知。雖早在2009年,清華大學開展了“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專項人才,設立了數學班、物理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等若干“人才培養特區”,但此次計劃更為特殊,而備受各界關注。
數學領軍計劃從今年開始實施,且每年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錄取至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進行培養。其能夠引發多方關注,關鍵在於:其一,招生年紀前移,除高一至高三都可以報名參與外,特別優秀的初中三年級亦可申請;其二,無地域限制,不單國內,更統一標準面向全球招攬人才;其三,跨過高考限制,自行組織招考。
數學領軍計劃設置了:初評、綜合測試、專業測試、體質測試、入圍認定、確認和預科培養七道關卡。其中,綜合測評環節考察中英文閲讀、數學和物理。專業測評環節考察中學數學全部內容、微積分、線性代數、羣與羣作用的基本概念,以及非固定形式的開放性內容。
雖無需經過高考,但看完測評內容後真是“有過之,無不及”,門檻不降反升,對於能夠通過的真可謂“別人家孩子”中的鳳毛麟角。
“別人家孩子”養成更需做減法
對於“無需高考,就能上清華”這種鳳毛麟角,家長們雖然羨慕,但會用“別人家孩子”一語帶過。生活中“別人家孩子”可謂頻頻出現,無論是學習成績優異、謙遜有禮、多才多藝都會成為“別人家孩子”代名詞。
不過“別人家孩子”並非天生,只不過出生後接受教育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培養方式的不同等,逐步拉開差距。也許有的家長會以家庭環境的差異、教育條件的差距,作為自家孩子成為不了“別人家孩子”的藉口,其實不然。因為更多的時候,家長們只是關注或羨慕,自家孩子不曾擁有的東西,或擔憂、或奮起直追。這種做“加法”的教育往往會適得其反,家長們讓孩子去做不擅長的事,很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更易讓家長產生焦慮情緒,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相較於做“加法”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應該做“減法”,畢竟生有崖,知無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此家長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發揮優勢上,而不是減少劣勢上。
對此家長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多嘗試不同的東西,使孩子有機會展現不同方面的才能,後期重點關注孩子非常感興趣和有優勢的項目,發現孩子的穩定的核心優勢,提供好的環境和機會,幫助孩子發展優勢領域,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空間,在孩子熱愛擅長的領域,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