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邦德侃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安史之亂期間,一般以為郭子儀、李光弼、高仙芝等人出力最多,也得到最多的讚頌。尤其是郭子儀,其地位最為特殊,即便時過境遷,他忠肝義膽、捍衞國家的鮮明形象仍絲毫不減,也不斷的被往後的君臣、士人與史家強調。郭子儀那具有經典意義的楷模形象極為光彩奪目,令當時他人的形象相對黯淡,但也有人對他提出質疑,認為郭子儀的戰功並無如此顯赫,且人格特質也並不是那麼的高尚。
如柏楊就指出:“郭子儀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將領,當十節度使在鄴城圍攻安慶緒,戰鬥最危急時,郭子儀第一個先拍馬而逃,引起大軍崩潰,但他卻是一個官場文化中最成功的政客,用矮化自己去明哲保身。 ”
當人們能以此心態面對平定安史之亂幕前幕後的有功之人時,也就更能夠更平等的看待他們所致之績業。而撥開被郭子儀光芒所籠罩的歷史之下,首先映入筆者眼簾的乃是李泌。
李泌,其“隱逸、求道、尋仙”的形象明顯是比他匡扶唐室的形象強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雖飄忽仕隱之間,卻在國家陷於水火之中並極需人才時出世,然而卻隱於亂象平定將能享受歌舞昇平之時。
安史之亂期間,李泌對穩定中唐政局的貢獻着實不少,而在撫平一亂象後斷然歸隱的作為也饒富意味。因應他傳奇性的一生,本文便通過史傳、筆記及文學書寫之資料來探析,希望能夠更加全面的將李泌所擁有的形象具體呈現出來。
在史傳中對李泌的書寫事實上並不算少,對其功業或種種事蹟的記錄與評論也不難蒐集,如《舊唐書》、《新唐書》、《續通志》等都有為他立傳,而《資治通鑑》中也都能找到關於李泌的各種資料,本文便以這些書籍為主要工具,互補短長,將史傳書寫中的李泌做一詳細之論述。
李泌此人一生極負傳奇性,忽仕忽隱的作為更是為人所不解。以下是他第一次出仕的事功。
初出山為仕:仕宦前期
李泌字長源,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卒於德宗貞元五年(722-789),享年六十八。出身遼東李氏,後徙京兆,其八世祖極為顯赫,為西魏八柱國、北周太師李弼,且各先代祖先亦多居高位,李泌實屬望族之後。而李泌的父親雖然官僅止於吳房令,然其極好藏書,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雲:
可見李泌的父親極好學,應也有深厚的國學基底,並以此教育後代,以成家風。李泌當然也承繼家學,並持續發揚,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雲“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所云即此。
李泌因其家學,在年幼時已展現超齡的聰穎與應對進退的器識,堪稱神童。史載泌“七歲知為文”、能賦詩、“以才敏着聞”,也因此被《三字經》做為取材內容,當作啓蒙教育的典範。及至李泌少年時,其特殊的地位在朝中也受到一些大臣的重視,如張九齡、韋虛心、張廷珪等人皆“器重之”,且張九齡更與李泌為忘年之交,並呼之為“小友”。由以上確實可見李泌相當早熟,雖説年少得志也無法保證未來是否能有所成就,但他的起步冠蓋羣倫亦是不爭的事實。
《三字經》
李泌以早熟聰慧,受當代君王及一些大臣所記憶。及其長,在博覽羣書之餘也漸漸養成對學問的偏好,人們常説李泌“談神鬼、説禍福”,便是挑着他“善治易,常遊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這方面的偏好而言。李泌確實偏好玄道之事,亦曾入山隱逸,而他也受此偏好影響而形塑出“操尚不羈,恥隨常格仕進”的人格特質。但傳統以李泌對學問的偏好來概括他的形象極不公允,這隻要翻找史書便可證明,如兩《唐書》、《續通志》、《資治通鑑》所載:
由上可知,李泌是以年幼時給予帝王的“早惠”印象為基礎,加上當時對時局的關心並能提出具體政見,再佐以廣博的學問並迎合到帝王的喜好,方得待詔翰林一職。如此看來,李泌的學問與形象並非偏隅神仙詭誕一途,還能夠涵蓋文學與政治的範疇。
李泌初次入仕看似順遂,但小人的嫉妒與詆譭、時不我與的時局,似是有才德之士人常會遭遇的苦難。李泌在當時以其對政治、時局的感悟作〈感遇詩〉諷刺時政,此舉卻引起玄宗朝權臣楊國忠的注意。楊國忠痛恨李泌此舉,更“忌其才辯”,乃刻意貶斥李泌並遠放至蘄春。可見大奸之人亦有慧眼識英的眼力,否則一朝之權臣何需忌憚一九品小官,還想方設法的加以排擠?李泌逢此劇變定是灰心喪志,百無聊賴之際便毅然“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雖説李泌不能在仕途上持續發展,不過這個際遇卻也給他一個實踐學問上之偏好的機會。這段“潛遁”時期對李泌往後人格與行事作風的養成尤其重要,也可以説在史傳的記錄中,李泌“隱士宰相”此一形象的形成,便源自此時。
參考文獻:
《柏楊曰》
《困學紀聞全校本(下)》
《全唐詩》
《新唐書?李泌列傳》
《續通志?李泌列傳》
《資治通鑑?至德元載》
《中華經典藏書》
《十五家年譜叢書》
《李鄴侯年譜》
《舊唐書?李泌列傳》
《類説》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