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俗話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實上蘇聯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可能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印象中蘇聯誕生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然而這是真實的歷史有所差異的。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沙皇政權實際上已終結,俄國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格局。從1917年3月到11月之間這段時期是兩個政權的鬥爭時期。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黨發動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由沙皇政權和臨時政府的殘部組成的白軍勢力隨後與新生的蘇俄政權展開了長達近五年的內戰。內戰爆發之初的形勢對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是極為不利的:各種各樣的叛亂白軍勢力遍及全國。白軍勢力數量多、範圍廣,佔據了全俄大部分領土。
這時白軍勢力從各個方向包圍了蘇維埃政權控制的核心地區。白軍的活動還得到了協約國集團的支持:1918年3月6日起英、法、美等國組成的干涉軍先後在摩爾曼斯克登陸。4月5日起日、英、美干涉軍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登陸。1919年10月到1920年1月間協約國完全封鎖了蘇俄的海岸。這時蘇維埃政權不得不面對白軍勢力征戰於內,協約國為白軍勢力提供支援於外的內外腹背受敵的局面。
儘管蘇維埃政權在這時所面臨的形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當惡劣,然而蘇維埃政權也有着自身的優勢。歷史經驗無數次證明:打仗是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只有高效調動各種戰略資源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白軍勢力看起來聲勢浩大,然而他們並不是一支統一的力量:白軍中有支持沙皇政府的保皇黨人,有支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社會革命黨人,有哥薩克軍官,甚至還有土匪流寇。
儘管這些勢力在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問題上是一致的,可在其他方面就完全沒什麼共同利益了。所以由始至終白軍勢力從未真正結成過同黨。為各路白軍提供支持的外國干涉軍也是各懷心思,所以根本不可能團結協調行動。相比之下蘇維埃政權方面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調度了各種資源用於支援前線。儘管白軍一度控制了全俄3/4的土地,然而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本就是昔日沙俄帝國中的邊緣地區。
至於核心區域(尤其是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這兩個核心城市)始終掌握在蘇維埃政權手中。不管白軍佔了多大的地盤,可鐵路交通一直被蘇維埃政權所掌控。由於蘇維埃政權掌握了鐵路交通這一優勢,所以紅軍在軍隊和後勤物資的調運補給方面、部隊的戰術配合方面都顯得更為從容。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就是讓無產階級當家作主,白軍方面卻始終沒能就如何治理國家拿出明確的方案。
有的白軍勢力主張恢復沙皇政府,有的白軍勢力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政府,還有些沒特定政治意圖的白軍勢力只想着佔山為王。有着明確綱領的蘇維埃政權通過滿足民眾在和平與土地方面的訴求贏得了工人、農民等底層羣眾的支持。到1920年底蘇維埃政權已基本戰勝了所有主要敵人。西伯利亞地區的日本干涉軍一直賴到1922年10月25日也終於還是撤走了。
過去沙皇俄國在向烏克蘭、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擴張的過程中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國家。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在與白軍和外國干涉軍的戰爭中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等地的蘇維埃政權並肩作戰。內戰勝利後蘇俄政權就需要協調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蘇維埃政權的關係。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巴不得俄國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分割成一個個民族國家。作為革命導師列寧針對於此寫了《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決權》、《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等文章。列寧在這些文章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民族理念:原沙俄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可以實行自治,但應當聯合形成統一的蘇維埃大家庭。
列寧希望用這種方式改變沙俄時代民族關係緊張的狀態。國內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為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就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格魯吉亞領導人的反對,最終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按平等自願原則一起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這時的蘇聯只有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四個加盟共和國。儘管沙皇政權崩潰後波蘭、芬蘭等地的獨立使蘇聯國土面積比起沙皇時代有所縮減,但大體上蘇聯仍基本得以維持沙皇時代的主體疆域。即使在蘇聯解體後由其加盟共和國發展而來的俄羅斯仍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如今俄羅斯的陸地國土面積約為1709.82萬平方公里。這幾乎就相當於我國和陸地國土面積位居全球第六的澳大利亞之和。此外俄羅斯還有75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所以俄羅斯的海陸總面積高達2466萬平方公里。整個俄羅斯國土的東西距離橫跨10個時區。當白令海峽沿岸已是暮色黃昏之時位於歐洲部分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也許還沒吃午飯。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是一個有着194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
俄羅斯為管理如此廣袤的領土和如此眾多的民族設立了85個聯邦主體:3個聯邦直轄市、4個自治區、22個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和1個自治州。俄羅斯的這種行政區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蘇聯時代的經驗。蘇聯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一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獨特:加盟共和國之下有自治共和國,邊疆區或州之下有民族自治區。這是蘇聯根據本國領土廣袤、民族眾多的國情所制定的。
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這四個蘇聯最早的加盟共和國中南高加索聯邦相比其他三個加盟共和國有一個鮮明的特色:這是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三個加盟共和國內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白俄羅斯族在人口和政治經濟地位上都佔據着絕對優勢,然而南高加索聯邦卻存在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個勢均力敵的民族。
這一現象的產生和這個加盟共和國誕生的背景有關:當蘇俄內戰蔓延到高加索地區時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人都成立了各自的蘇維埃國家。1922年3月12日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人的蘇維埃國家為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白軍敵人而合併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加入蘇聯。
1924年蘇聯在中亞地區按民族進行劃界,1925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加入蘇聯,至此蘇聯一共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十五個自治共和國和十六個自治州。1929年10月16日隸屬於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國成為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5日正式加入蘇聯。1936年蘇聯再次對中亞地區的領土按民族屬性進行劃界,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由自治共和國升級成為加盟共和國。
蘇聯在中亞的民族劃界工作也對高加索地區產生了一定影響:1936年蘇聯在重新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後按民族自決原則將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重新分為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個加盟共和國。在蘇聯中央政府主持下完成了這三個加盟共和國的劃界與領土分配,但在這一過程中三大民族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矛盾。蘇聯時期三國在中央政府的壓力下維持着面上的和平。
至此蘇聯一共有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11個加盟共和國。沙皇政權崩潰後波蘭和芬蘭趁機實現了獨立。1920年波蘭對新生的蘇俄政權宣戰並佔據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與波蘭的戰爭後與周圍的愛沙尼亞、拉脱維亞、芬蘭、立陶宛簽訂了和平條約。
由此蘇聯正式承認了這些原屬沙皇俄國的地區的獨立。蘇波戰爭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喪失了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西部沿岸及芬蘭以東的大片土地的主權。芬蘭獨立後仍有相當一部分芬蘭族人生活在蘇聯境內。1923年到1940年期間蘇聯在芬蘭族聚居的卡累利阿地區成立有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然而這時的卡累利阿並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這時的卡累利阿只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大約半個月後蘇聯以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名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地區。到了這年10月蘇聯又以芬蘭國界距離列寧格勒過近為由提出領土置換,然而遭到了芬蘭方面的拒絕,蘇芬戰爭隨即爆發。
芬蘭方面擔心戰爭長期化會給自身帶來巨大破壞,最終雙方於1940年3月12日媾和:芬蘭將整個卡累利阿地峽連同維普里城、維普里灣、拉多加湖西北岸、馬爾卡日爾維以東領土、雷巴奇和斯來特尼半島的一部分以及芬蘭灣中的一些島嶼割讓給蘇聯。1940年3月31日蘇聯將從芬蘭得到的領土劃歸卡累利阿,同時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正式升級成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此正式升級成為加盟共和國。
1940年6月蘇聯政府分別照會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要求三國改組政府實行大選和讓蘇聯紅軍自由通行,隨即30萬蘇聯紅軍進入三國境內扶植起親蘇政權,隨後三國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同年6月26日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將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兩地移交給蘇聯。6月30日蘇聯出兵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這年8月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將北布科維納併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而比薩拉比亞則成立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後更名為摩爾多瓦)。至此蘇聯已有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達維亞、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16個加盟共和國。
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國地位被取消,重新成為俄羅斯聯邦之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此後直到蘇聯解體加盟共和國數量始終保持為15個。蘇聯解體後這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成為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從沙皇時代到蘇聯時代各民族之間經歷了漫長複雜的遷徙過程,由此形成各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彼此之間犬牙交錯的狀態,這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劃界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蘇聯時代憑藉中央政府的權威維持着各民族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團結,然而隨着蘇聯的解體使蘇聯的前加盟共和國之間積蓄已久的矛盾開始爆發: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的納卡地區如今位於阿塞拜疆西南部,然而當地有80%以上人口為亞美尼亞人。1988年納卡州蘇維埃通過要求加入亞美尼亞的決議,亞美尼亞方面也同意接管,阿塞拜疆方面則堅決反對。蘇聯解體後納卡州宣佈成立獨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
隨後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圍繞這一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戰爭。這場戰爭造成約3萬人喪生。截至1993年亞美尼亞人控制了納卡和周邊20%的地區。後來在俄羅斯的倡議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成立由12國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俄羅斯、美國和法國為主席國。1994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明斯克小組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儘管兩國達成了停火協議,然而關於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並沒達成一致。
阿塞拜疆堅持納卡為本國領土一部分,然而該地區實際上是由亞美尼亞人掌控的。國際上並沒承認納卡共和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亞美尼亞在官方層面也並不承認納卡共和國,但私下一直為其提供武器、資金等各類支持。1994年停火後納卡地區經常爆發小規模衝突。到了2016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國在納卡地區爆發了自1994年以來的最大規模戰爭“四月戰爭”。
這次持續四天的戰爭造成至少200人死亡,最終雙方在俄羅斯的斡旋下達成停火。今年7月兩國再次爆發衝突並造成至少16人死亡。9月27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再次爆發新一輪衝突。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圍繞納卡地區的衝突只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劃界問題導致的諸多衝突中的一個縮影: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交界地帶各自都有一部分被對方國土所包圍的飛地。
迄今為止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有近40%的國界尚存爭議,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也有20%的邊界線尚未劃定。如今三國士兵仍時不時會爆發邊界衝突,有時甚至是當地村民圍繞耕地、水源、道路等問題發生的爭執也可能上升為國與國之間的流血衝突。曾有中國遊客被這一交界地帶的塔吉克人告知:“你要當心吉爾吉斯人,他們可危險了”;同樣當地的吉爾吉斯人也會説:“你要當心塔吉克人,他們可危險了”。
在蘇聯時代這些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因為那時各加盟共和國同屬蘇聯:穿越各加盟共和國的道路就相當於我國的跨省道路,耕地和水源也都同屬於一個大國,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人、格魯吉亞人都是蘇聯人。然而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成為了獨立的主權國家,於是所有問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國際問題。
另外曾有人問過我:為什麼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可以獨立,而車臣卻不能獨立呢?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車臣從來都不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而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下轄的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我們今天往往混淆的一個概念就是俄羅斯至之於蘇聯其實是有兩重身份的。蘇聯解體後蘇聯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的確是由俄羅斯繼承的。
所以很多人往往將俄羅斯視為蘇聯的繼承者,然而這一往往容易忽略了俄羅斯的另一重身份就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實際上只是蘇聯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平等的主體。在蘇聯的憲法框架下各加盟共和國均為平等主體,因此當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共和國要獨立其實是俄羅斯所管不了的,然而車臣在蘇聯時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打個不太嚴格的比喻: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就像是同屬蘇聯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而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各自分家單過;而車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猶如人體的手足四肢,車臣獨立對俄羅斯而言不是分家而是自殘。如今俄羅斯仍有包括車臣在內的22個自治共和國以及3個聯邦直轄市、4個自治區、46個州、9個邊疆區和1個自治州。2000年5月13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聯邦主體之上設立聯邦管區。
從此俄羅斯的85個聯邦主體分別隸屬於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這8個聯邦管區。如果説聯邦主體的設立是為了給予地方民族自治的權利,那麼聯邦管區的設立則是為了鞏固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如今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