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大學排名
全球和我國內地有眾多的大學排行榜,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的有這4大榜單:THE、U.S.News、QS、和ARWU,前3個榜單均為國際上名氣較大的大學榜單,最後一個是我國內地發佈的大學榜單。
早就有研究者嚴肅地指出過:從科學的角度講,對大學進行量化評估是不可能的。根源在於大學的複雜性以及人理性的有限。
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因為人的有限理性不足以理解大學發展的所有細節,也不可能設計出符合大學發展實際的指標體系,更不可能進行精確的測量。這也就註定我們只能大致知道大學的好壞,而不可能對大學進行精確測量。
33所高校綜合排名榜單
但話也説回來,大學榜單顯得非常直觀,一般人都能夠看懂,所以有一定的市場。僅僅就榜單的綜合測算數據來看,冷絲在這裏列舉33所內地高校,排名前10的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
進入前33強的高校還有很多,3所高校顯得很亮眼,也有些出人意料,它們分別是南方科技大學、蘇州大學和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是按照新型辦學機制創辦的高校,採取的管理制度、培養制度都與內地其他高校有較大的差異,這幾年發展不錯,在辦學的各種指標上都有很好的成績。
蘇州大學和深圳大學均屬於地方高校,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其他部門的大力支持,在人才引進、資金投入方面都有着明顯的優勢,發展自然也非常快。
所以,這3所高校能夠取得如今的好成績,雖然看起來有點令人感到意外,實則是“實至名歸”。
很多人在批評國內外各種大學榜單,但也不能否認榜單帶來的各種影響。比如,很多大學在制定發展規劃,尤其是制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方案時卻經常向那些評估或排名專家進行諮詢,或者直接參考排名結果制定發展戰略。
國內外大學榜單評價標準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相比充滿不確定性、模糊性和晦澀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成果,排行榜的信息簡潔、清晰且容易理解,精確的數據似乎更科學和客觀,更適合作為政府官員和大學管理者的決策依據。
當然,很多教育專家指出,大學排名對高校的辦學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
比如論文數量被過分強調,催生高校“發表或者出局”的考核文化。“唯論文”,於是論文數量成了各種考核的重要指標,不僅給教師帶來沉重負擔,而且導致本科教學邊緣化;“唯論文”使得高校師生為發論文而急功近利,甚至出現學術不端行為。
所以説,大學排名應儘可能地全面,能夠覆蓋大學功能的各個方面。
比如,對科研這一功能的排名也應要儘可能的全面,覆蓋研究活動的各個方面,理想情況下,應該包括所有學科門類、各類研究投入與產出、研究生所做研究的數量與質量、研究成果的各種用途與影響以及研究對教學、地方、城市和區域、國民經濟、其他國家等的積極影響。
全面性的目標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採用不符合其他標準如客觀性的指標來迎合全面性這一要求。
總之吧,我們不能太看重所謂的各種大學榜單,但也不能完全無視這種榜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