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者:我方團隊作者張嶔
晚清對外敗仗極多,中日甲午戰爭,卻尤其叫多少國人敗到錐心:面對一個變革比中國要晚,國土比中國小,看上去"蕞爾小邦"的日本。
號稱經過洋務運動"升級"的清軍,坐擁北洋水師等精鋭,卻是開戰後大敗虧輸,被人家從朝鮮一路打回來,拿刺刀逼着簽下《馬關條約》,一筆割出數億白銀與寶島台灣。
清朝面對"後輩"日本,輸到體無完膚。為什麼,會輸到這樣慘?
其實,拋開慘烈的戰場和相關人物的功過,單看甲午戰爭前後,三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就足以深深體會,慘敗背後的痛苦病根。
一、"倒煤"的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開打前,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師,頂着"亞洲第一"的榮耀光環。
甲午戰爭慘敗後的一百多年裏,為了"北洋水師是不是亞洲第一"的問題,好些學者也吵得唾沫橫飛。
但沒爭議的是,北洋水師的一樣必須用品,確確實實不是亞洲第一:燃煤。
蒸汽機鐵甲艦時代,戰艦需要燒煤驅動,再強大的戰艦,倘若燃煤不給力,開到海上照樣做活靶。
一塊燃煤的優質與否,直接關乎艦隊的生死存亡。
如此大事,巔峯時期的北洋水師,也曾相當給力:
1893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燃煤,主要是開平礦務局的五槽煤,這種每噸價值五兩白銀的優質燃煤,以"煙少火白"著稱,甚至被歐洲人當做"上品"。
不但長期暢銷各國,更為北洋水師提供強大動能,助推艦隊一次次華麗亮相。
但到了甲午戰爭前夜的1893年,情況卻來了個悲催大反轉:
原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去世,新任總辦張翼,是個外香骨頭臭的角色。
身為李鴻章的心腹,張翼上任後就垂涎於五槽煤的巨大利潤,藉着國際市場上五槽煤價格暴漲,玩命向外倒騰,就連特供給北洋水師的五槽煤也斷了去換錢。
那北洋水師燒什麼?
張翼十分想得開:燒劣質煤唄。
別看這種煤含煙多動力差,燒多了還損壞鍋爐,可你堂堂北洋水師,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嘛,能燒不就行了?
於是從1893年起,哪怕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多次憤怒揭露,痛陳"換了煤"的北洋水師"續運之煤仍多散碎"的慘狀。
但張翼仍然不為所動,甚至還回懟丁汝昌:想找優質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去煤堆裏翻嘛。
為什麼如此囂張?
因為張翼這個"倒煤"生意,肥的可不止是自家腰包,六部官員還有王公大臣,甚至國子監的諸多"清流"們,全都從中拿暗股,年年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哪怕北洋水師喊破了喉嚨,朝廷大員們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憐"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只能燒着劣質煤奔向甲午戰場,然後以老牛拉車般的速度,面對日軍炮口。
背後有這樣一條喝北洋水師血的食物鏈,"倒煤"的北洋水師,又怎樣才能打贏?
二、開戰前的奇葩電報
甲午戰爭,大清向日本正式宣戰,是在1894年的8月1日。
但只要看看大清"宣戰諭"之前的相關電報,恐怕就要在天雷滾滾後,提前發一聲無奈嘆息。
比如豐島海戰爆發當天,即1894年7月25日,日本的炮彈都砸在了大清的戰艦上,高升號上寧死不降的清軍將士,已經全數壯烈殉國。
大清的總理衙門,依然在打聽西方列強的態度。
英國公使歐格那還信誓旦旦拍電報表示:只要大清不打,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齊刷刷都站大清這邊,那真是"此是好機會,難得五國同心幫助貴國。"
參考接下來甲午戰爭裏,英美各國全程"站"日本的醜態,就知這"同心幫助大清",是何等天花亂墜的謊話。
而比起這類外國人的謊話來,同樣叫人唏噓的,還有大清這邊對自家實力的評估。
號稱頭腦清醒的李鴻章,開戰前也情緒樂觀。
7月31日,也就是大清宣戰前一天,李鴻章就專門給總理衙門拍電報,認定前線清軍"練習西洋槍炮多年",戰鬥力完全靠譜,打起來"仍可一氣貫注",完全能一鼓作氣打垮小鬼子。
同樣在這份電報裏,李鴻章還預想了"如各軍均逼漢城"的盛況,計劃憑着戰場上的優勢,逼迫小日本乖乖認慫。
人家都磨刀霍霍了,這邊還自信心爆棚。
到了月28日,清軍已經在朝鮮與日軍開打,葉志超部頭破血流時,大清這邊收到的電報,卻是"殺倭千餘,我兵亡百餘"。
興高采烈的大清朝廷,這才順水推舟下了宣戰諭,卻不知這傳説裏的大捷,只是一級級吹牛的"傑作"。
如此大戰,吹牛第一,這般清軍,又如何創造奇蹟?
三、亂開的槍炮
其實,甲午戰爭裏,中日兩軍的裝備差距真心不差,特別是陸軍環節,清軍的火炮與機關槍的研發,還遠遠走在日本前面。
清軍的"連發槍""機關槍""後膛炮"等裝備,當時全叫日軍饞得流口水。
理論上説,如果單純比拼火力,大清陸軍完全有能力壓制日軍。
可為什麼整個戰場上,清軍總是一敗再敗?因為武器再好,也架不住你亂打啊。
確實,日軍對於甲午戰場上清朝陸軍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槍炮亂開"。
比如決定甲午戰爭走向的鴨綠江之戰,當日軍涉水對要塞九連城發起攻擊時,清軍"俄亂髮巨炮",打是打得很好看,可一陣乒乒乓乓,卻沒打着幾個日本兵。
待到日軍攻入城內,卻發現開過槍炮的清軍,已經跑的精光。
這樣的雷場面,在甲午陸戰戰場上,也不止一兩次。
日本史料《血證:甲午戰爭親歷記》裏更有生動描繪:
清軍作戰時,甚至沒有卧射跪射等戰術操作,就是三五百人堆一起,拿起槍乒乓亂打,由於射擊技術太差,子彈基本都是從日本兵"頭上經過"。
而當冒着彈雨衝上來的日本兵,雪亮刺刀亮起來時,再精鋭的清軍,也往往"轉入崩潰,無一例外"。
既無基本戰術素質,更無刺刀見紅的作戰清軍。這樣的大清,敗得絲毫不奇怪。
參考資料:陳悦《沉沒的甲午》、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 、龜井茲名《血證:甲午戰爭親歷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