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餘所高中校長齊聚同濟,“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發展”
昨天,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百餘所知名高中的校長齊聚同濟大學,出席同濟大學2023年中學校長論壇,共話“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發展”,大學和中學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式培養,共同致力於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表示,百餘年來,同濟大學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國家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需要大學和中學同向同行、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緊密銜接。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作了題為《把握數字本質,不斷提升人機融合水平》的主題報告。他表示,數字技術正推動教育變革創新,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動,教育數字化具有複雜性和特殊性,人機融合是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人和機器融為一體,實現人機交互、人機融合,教育數字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朱卓君分享了該校“三高協同”育人方式的創新實踐。他表示,中學教育要發現具有創新潛能的“種子”,培育適合種子萌芽的優質“土壤”,並且精耕有利於學生個性成長的“試驗田”。該校積極推進高中與高校院所、與高新企業、與高中展開合作,協同培養創新人才。
與會者均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新挑戰,需要大學和中學共同深入研討、攜手應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是大學和中學肩負的共同使命,希望同濟大學繼續發揮學科專家優勢,給予中學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更多支持和幫助,中學和大學聯手推進人才早發現、貫通式培養,面向未來共同培養造就更多優秀人才。
近年來,同濟大學在推進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有效銜接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成效。同濟大學“苗圃計劃”實施11年來,已與全國11個省份的32所重點中學攜手合作,學校已有23個學院參與這一計劃。自2021年起,同濟大學加入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簡稱“中學生英才計劃”)培養工作。2022年,同濟大學推出了10門高中生線上先修課程,面向全國頂尖高中高一高二學生開放。同濟大學建造節、結構設計大賽等學生科技活動,多年來也吸引了全國多所中學的學生參加。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