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才“可遇不可求”,立法倡導“神童教育”的美國如何讓孩子人盡其才?

“天才兒童”可遇不可求,若是有培養神童的教學法,對家長而言再好不過。這一教學法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神童教育在美國由來已久,並且衍生出了獨特的培育理念。美式神童教育如何進行?中美神童教育存在哪些差異?下文中,作者將從自己兒子的經歷出發,為我們一一道來。

天賦教育(俗稱“神童教育”),在美國叫 “Gifted Education”或 “Gifted and Talent Education”(天賦與才能教育)。

美國50個州都有立法,為2%到5%的孩子搞天賦教育,各個學區(類似國內的教育局),幾乎每個學校也都樂此不疲。

美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因此,學齡前,天賦教育的法規鞭長莫及。當然,美國人一般也不贊成在學齡前搞天賦教育。

他們認為,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學會與同齡人交往,為社會化和身心健康鋪下堅實的基石。

當然,如果家長自己搞“早慧教育”,只要不“虐童”,也是無“法”干涉的。

其實,美國也有人走偏鋒。

據説,有一個叫 羅伯特•克拉克•格雷厄姆的富翁,曾企圖用諾獎得主的精子製造“神童”。 可惜,在200個培養品中,只有一個“神童”。不然,在美國,上廁所拉泡尿也能碰到幾個神童了。

美國的天賦教育是逐步成熟的。早期,天賦教育基本不被重視。主要是受制於“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精神。

1957年10月4日,蘇聯的人造衞星上天!美國朝野一片恐慌,引發了教育的大反思、大爭論。

教育恐慌的成果之一,就是把“天賦教育”推向了高峯:

這條曲線凸顯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國家的危機與人們對天賦教育的支持成正比。蘇聯的人造衞星,使得美國人把“登天”的希望寄託於天才的稚嫩腦瓜。

在美國,關於天賦教育的爭論,從來就沒停過。

美國第三任總統、憲法起草者—— 托馬斯·傑弗遜説:“世事變得如此的不平等是因為用平等的方式對待不平等的人。”

我們總是説:教育的起點是人,歸宿也是人。但“人”是否生而平等,一直困惑着人類本身。

曾有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美國一長相醜陋的女孩把父母告上法庭:因為父母的基因,使她從小就被欺負。

智障的孩子不能發揮潛能,是個人的悲劇;但天賦孩子不能發揮潛能,則是社會的悲劇。

因為,天賦孩子發揮潛能,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都受益。

君不見: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推動了地球;

艾迪生髮明的電燈照亮了世界;

懷特發明的飛機給人類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同時,我還認為: 如果幫助智障孩子是人道的;那麼,壓抑天賦孩子則是不人道的。

總之,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就是對人類資源的浪費,是埋沒人才;也是對強者的不人道,對社會的不負責。

《現代漢語詞典》(2007年版)這樣定義天才:

1. 天賦的才能……

2. 有天才的人

用“天才”來解釋“天才”似有概念循環之嫌;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把“才能”和“人”分開——“天賦教育”和“天才教育”就有了微妙但又是本質的區別:

天賦教育主要是針對孩子的“特長” 實施的教學行為;

而“天才教育”則是針對有天才的整個“人” 實施的教學行為。

這也是美國的“天賦教育”,與中國的“天才教育”的差異。 強調學生某些方面的特長,還是把整個學生認定為“天才”?而後者則把當年對寧鉑、干政(兩位曾經的中國神童)等的教育演變為“造神教育”。

美國天賦教育是多樣化的,不説教學模式,光是組織形式就五花八門:

有把不同年齡的天賦孩子混合編班的,

有按特長或科目編班的,

有隻 學社會研究課的,

有直接讓孩子跳級完事的,

也有每週只集中兩三次的……

總之,是名目繁多、目不暇接。

我兒子從小學到初中,經歷了兩個學區內多所學校各自不同的天賦教育體系;高中讀私校,又是另一套天賦教育。

第一個體系簡稱 ETC(Extended Total Curriculum),意思是 “超越所有課程”。

後來,我們搬到新學區,其體系叫 SCOPE,即Kaleidoscope( 萬花筒)的後綴。

其實,SCOPE本身也有兩個意思:

一是:“發揮能力的餘地或領域”;

二是:“探察的工具”。

無論是“萬花筒”還是SCOPE本身,都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萬花筒”更切合美國中小學天賦教育的理念和特色:八仙過海,新奇絢麗,思想交鋒,海闊天空,通古達今……

“萬花筒”模式考慮了天賦班孩子的特長、需求和弱點,從而揚長補短。

第一,天賦班孩子的超常,既是長處,也是致命弱點。就像某個大力神,一旦站在大地上就力拔山河,但只要腳跟離地,就手無縛雞之力。

天賦班孩子的致命弱點是,難以在同齡人中完成社會化。天賦教育的“絕招”,就是不讓他們“高處不勝寒”地孤芳自賞,不讓他們“脱離羣眾”、脱離現實。

阿基米得説:“只要給我支點,我就能轉動地球。” 當我們把現實社會看作大力神的大地,就為天賦班的孩子找到了撬動地球的支點。

然而,天賦孩子又有特殊的需求。 他們在一般課堂裏曲高和寡,得不到呼應。

當一羣異想天開的孩子聚集到天賦班,既有思想撞擊的火花,又因為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呼應而有“安全感”。

SCOPE天賦教育的 亨利克老師給我寫信道:

您問的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個哲學命題。

對於我來説,天賦教育就是為有天賦的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關愛。

這些學生需要一個他們感覺安全的地方,去避免他們膚淺的懷疑和發問被人譏笑。他們需要的,是一個不糟踏他們興趣和能力的老師……

很多時候,這些天賦班孩子的異想天開,不僅不被一般的同學接受,就連一些平庸的老師,也會對他們冷嘲熱諷。

我兒子在 《我在美國讀初中》裏,描述了科學課老師把天賦班的孩子打入另冊(判斷為壞孩子),並嚴厲懲罰的案例。

第二, SCOPE天賦教育極力避開已知的、現存的、有標準答案的領域,去開闢未知的、待探索的、有爭論的課題。

在一節歷史課裏,亨利克先生曾震撼發問:孩子到底應該用智慧來重複他人,還是用智慧來創造自己?

亨利克先生給孩子們講美國的一樁歷史懸案:

美國獨立戰爭前,人民用各種形式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有一天,人們包圍了政府大樓。一羣英國士兵端着槍,守衞大樓。憤怒的人們向英國士兵扔石頭……

忽然,傳來“開火”的命令,士兵開槍,造成傷亡。

迫於壓力,殖民政府不得不把英軍指揮官推上審判台。但根據史料,該軍官否認曾下令開槍。

“女士們先生們,歷史已翻篇,但是我們不能翻篇,我們應該重新審理此案,尋找真相。”

全班學生進入歷史角色:證人、被告、檢控、法官、陪審等。 我兒子很榮幸地當上辯護律師。

為這場歷史的審判,同學們研究了很多歷史書籍和資料。 數週後,歷史的審判庭搬到了教室。

第一個證人説他聽見有人發出“開火”的命令!

律師:“那個‘開火’的命令有口音嗎?”

證人:“有!”

律師:“是英格蘭口音,還是美國口音?”

證人:“當然是英格蘭口音!”

律師轉身問英軍指揮官:“您是哪裏人?説話帶啥口音?”

被告用濃重的愛爾蘭口音答道:“我是愛爾蘭人,説話帶愛爾蘭口音。”

律師半側身,看着陪審團,問被告:“您能對上帝起誓,您説話帶愛爾蘭口音嗎?”

被告:“我願對上帝起誓:我是愛爾蘭人……”

原來,孩子們在查閲歷史資料時,發現英軍指揮官是愛爾蘭人,故意設了個陷阱。 為了取得更好的“笑”果,還讓該同學回家學了幾句帶愛爾蘭口音的英語。

被告律師贏了一局。

又一個證人説他看見這個軍官揮動軍刀下令開槍。

律師:“您能描述一下當時英國士兵的隊形嗎?”

證人:“呈半圓形,保衞政府大樓!”

律師:“請告訴我,當時這位軍官站在什麼位置?”

證人:“他站在士兵的後面。”

律師笑笑:“好!” 又半側身,看着陪審團,繼續追問證人,“既然他站在士兵的後面,他揮動軍刀下令開槍,士兵怎麼能看見呢?”

證人聳聳肩,答不上來……

三個陪審員開始交頭接耳,歷史的懸案似乎要翻過來了。這時,亨利克老師把陪審團叫出去……陪審團回來後,再次宣判英軍軍官有罪。

後來,我問兒子:亨利克先生叫陪審團出去,都嘀咕了什麼? 兒子:“誰知道,那也是一個歷史懸案啊……”

當然,兒子沒有“敗訴”。老師為孩子精彩的辯護打了個超滿分A+!

查閲資料、當庭辯論、陪審表決、法官宣判……孩子們結結實實地把歷史懸案重新翻騰了一遍。

當然,這些“未知的、待探索的、有爭論的課題”也可能需要孩子一生一世地“上下求索”,甚至終了仍然無果……

但SCOPE的設計者清醒地堅信: 當所有的孩子都去面對“未知的、待探索的、有爭論的課題”,還有什麼能永無答案呢?

美國為什麼能獲343枚諾貝爾科學獎,恐怕與此不無關係!

第三, 如果有些孩子在某些科目上異常超前,學區也不壓制強者,讓他們跳級學習。但不是全面跳級。

比如,我們所在的學區,每天清早派校車把整個學區的11個跳級的初中生送到高中去上一節數學,然後又送回初中上常規課程,避免在“大同學”和“小同學”之間造成長時間的生理和心理的差異。

美國天賦教育班的孩子並不一定都成功,但美國一流大學的優秀生幾乎都來自各地天賦班。

正是這些一流大學,為美國強大的科技提供源源不斷的精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08 字。

轉載請註明: 打破天才“可遇不可求”,立法倡導“神童教育”的美國如何讓孩子人盡其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