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也是“辦教育” | 長江評論

校外培訓也是“辦教育” | 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評論員肖暢

9月7日,教育部會同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通知,就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進行部署。通知明確強調,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教育公益屬性,發展素質教育,保障教育公平,堅決防止侵害羣眾利益行為。

通知指向鮮明: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培訓機構,都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不能把“良心的事業”,變為“逐利的產業”。“雙減”背景下,校外培訓機構作為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定位得到明確,而無論課堂內外,“教育”的內涵都不會變,本質都是立德樹人,教育不是產品,更不能成為奢侈品。

教育是事業。中央正本清源治理之下,教育培訓行業經歷轉型之路,而在明確的公益方向下,未來這個行業也將鼓勵更多人加入其中,助力更多的學生教育圓夢,助力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

校外培訓應遵循教育規律。我們看到,校外培訓行業過度逐利之下,不僅是熱錢湧入,家長焦慮日增,更讓鋪天蓋地違背教育規律的偽科學、話術、套路披上教育之名,對學生和家長造成傷害。這其實是生意的邏輯,生意需要擴張,“模式”需要複製,但教育不可能成為流水線上的快銷品,學生的認知、身心發展不能在螺螄殼裏做道場。

校外培訓也需要情懷擔當,“辦教育”需要情懷來追求。校外培訓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符合教育規律的根本前提下,這個行業呼喚更多對教育事業有夢想的人投身其中,發揮更多的光和熱。不是所有的事業要變身“逐利的產業”才能最大化放大內驅力,人也有向善的、高尚的衝動,有追求美好事物的衝動,釋放人向善的精神動力,教育行業不為,夫復何言?

校外培訓從事良心的事業,應當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成為社會事業的引領者。既然是“辦教育”,歸根結底就要把教育做大。校外培訓如此,各個教育行業也都是如此。

(製圖:張莉)

【編輯:丁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5 字。

轉載請註明: 校外培訓也是“辦教育” | 長江評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