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把每個學生都當未來人民教師培養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新時代,要立志做一名有信念、德為先的人民教師。用學識去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用品格去塑造學生的精神力量。”在日前舉行的新聘教職工始業教育培訓開班典禮上,曲阜師範大學校長張洪海寄語青年教師當好塑造學生的“大先生”。在他看來,師範類學校的本職在“授業”、更在“傳道”,學校有責任把每個學生都當未來的人民教師培養。

一個好老師可以影響幾代人。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教育事業對師德師風建設越來越重視。在以培育優秀教師為己任的曲師大,師德師風建設滲透進了校風營造、日常教學、教育培訓等方方面面,一系列源自實踐的創新做法,對初、高等教育中的師德師風的培養具有很現實的借鑑意義。

師生共評身邊“最美教師”

9月10日教師節,曲師大校園裏處處彩旗飄揚。飄揚的旗幟上,不是常見的慶祝教師節標語,而是全體師生共同投出的“最美教師”。

“最美教師”評選是曲阜師範大學一項備受矚目、影響深遠的傳統活動。自2016年至今,100餘位師德高尚、敬業愛生、樂於奉獻的先進教師典型獲得了這一殊榮。

“最美教師”候選人由學生和院系商議推選,參選教師的個人事蹟和宣傳推廣由學生來做,最終評選則交給了全體師生。

當學生全程參與到身邊教師典範的甄選中,榜樣的力量便在無形中浸入心田。在整理拍攝張立興老師的個人宣傳片時,一則小故事讓多名參與學生躲在攝像機後偷偷抹淚。

十幾年前,張立興的一名學生被查出患上了淋巴癌。看着學生的身體每況愈下,心急如焚的張立興四處尋醫問藥,最終打聽到癩蛤蟆皮入藥有“奇效”。數九寒冬,去哪裏找癩蛤蟆?張立興咬牙扛起鐵杵下河砸冰,趟了不知道多少河溝才抓到了癩蛤蟆。從河裏走出來時,他的腿上佈滿了被冰碴刮開的血道和被凍傷的淤青……

“身邊就有這樣的教師典範,我們還需要問該做什麼樣的老師嗎?”當時負責拍攝紀錄片的大四學生程德香感慨。如今,程德香已成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立志“按張老師的樣子”當老師。

“評選結果出來後,我們還會舉辦一場以對話形式呈現的‘曲園師德講壇’,一方面請老師親自講故事,另一方面請事件當時的見證者——已經畢業的學生們拍攝視頻同頻共振。”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袁梅表示,曲師大融入校風的師德師風教育,在每名學子的心中都埋下了一顆神聖的教育種子。

每堂課都給學生“打好樣”

“今天,咱們來聊聊基礎教育中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9月14日一大早,曲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唐愛民提前來到教室,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放進教室門口的手機存放袋裏。“院長有那麼多公事都堅持不在上課期間接電話處理,我們就更沒理由不遵守規定了。”正在讀大四的教育學院學生李政隆直言,如果自己畢業後當了老師,也堅決不帶手機上講台。

作為一所老牌的師範類院校,如何為龐大的“教師後備軍”注入“為師之魂”,一直是曲師大潛心探究的問題。

身教大於言傳。與其反覆告訴學生們該做什麼樣的老師,不如利用課上、課下每次和學生接觸的機會,作出與優秀教師相稱的行為示範。

基於這種認知,曲師大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教風學風建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等,就教師的日常及教學行為進行了一些細緻的規範。不論是嚴把入職考核師德關,還是對課上使用手機等作出細節要求,抑或是對師德失範者嚴格實行評先樹優“一票否決”……都是為了用行動給學生們打個好的“教師樣”。

曲師大有個頗有人氣的“楠書房”。為了給渴望讀書交流和分享學習、就業經驗的學生們提供一個合適的場所,7年前,身為法學院普通教師的李冬楠把校內自家車庫騰了出來。她不僅義務舉辦讀書會、司法考試交流會等,還不定期組織大三、大四的學生對低年級學弟學妹進行知識和信息分享。雖然李冬楠如今已經是法學院副院長,但受到過“楠書房”滋養的學生們,不論哪一屆都會不約而同地稱呼她一聲“楠姐”。

“師生關係越密切,教師身上好的師德師風就越容易完整地傳遞到學生們身上,這是一種良性而有序的傳承。”唐愛民説,老師們堅持把每堂課都當師德示範課去上,培養出來的“未來老師”身上自然會長期帶着這種基因。

博物館裏覓初心

“宋代文教興盛,做老師很光榮但也有很多規矩,這第一條就是‘士行端良、德行純至’,其次才是‘通明經義、經驗豐富’,足見古人對於為師者的德行有多看重。”8月6日,沂水縣180名中小學校長到中國教師博物館進行研修,在“回到宋代當老師”板塊前,充滿趣味的“穿越式”體驗設計引發了很多校長的深入思考。

位於曲師大的全國唯一一座教師文化主題、師德教育特色的綜合性專題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職能,更多肩負起“探索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經驗模式”“開發具有實效性的師德教育資源”等重任,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對傳統文化中藴含的師德教育資源及學校多年積澱總結的師德師風建設經驗,進行有效推廣和普及。

“我們的想法是:儘可能通過多種手段的細節設計,建立情感連接、喚醒教育初心。”中國教師博物館館長孫祥廣表示,為實現這樣的效果,工作人員作了很多創新嘗試,比如規避單向度照本宣科,加入諸如儒學師德警句拓片之類的體驗項目;在當代名師牆旁邊設計“師恩郵局”,受觸動的參觀者可以提筆寫信寄給恩師……當一個接一個“共情點”反覆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參觀者就會逐漸加深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和認同。

我國有1700萬名教師,中國教師博物館選擇先從教育領域的“關鍵少數”着手,重點開展以中小學領導人員為受眾的培訓。曲阜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戚萬學表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每名教育事業的參與者,都應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