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拿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有的身份證來説,當時還是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的。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比較大,人口也比較眾多,在户籍的管理方面難度還是很大的。不管怎麼樣,哪怕困難重重也得想辦法去克服,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治理好一個國家的關鍵和首要任務,就是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國民以及國家的人口數。
其實有關於户籍方面的管理,在春秋戰國的時期就曾經出現過。在當時戰火紛飛,硝煙四起,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可是在戰爭的影響之下,人們到處逃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決定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誌,也在於人的多少。在秦國就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户籍制度。商鞅在當時還進行了户口登記。將每一家中的人口,以及家中人的性別都登記在冊。家中有死亡的人,便會劃去人的姓名,家中有新增加的人便會添上姓名。用這樣的方式,記錄着國內的人口變動。
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對於人口管理的這一方面更是重視,同時還頒佈了相應的條令。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户口登記條例》這一條法令中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公民都應該進行户口的登記,同時各個地區的公安派出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也都應該將這户口的管理落實到位。公安派出所以及政府也就是户口登記的機關。有了户口登記一方面是便於人口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夠享受到不少的優惠政策和福利待遇。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基本上是每一家都有着自己家中的户口,自己家庭中的成員也就在户口本上記錄着。可就有這樣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拒絕上户口。直到老太太臨終前才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網友們瞭解之後紛紛評論,藏得可真深啊。可這位九旬的老太太又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去上户口呢?又為什麼將自己的身份在臨終前才説出來呢?
伴隨着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們國家各方面條令制度的完善,近些年來對於老人這一塊的福利待遇也是逐年在上升。就像高齡補貼一類的福利待遇,全國各地的很多老人都在享受着。可在陝西的一個農村就有這樣一位名叫王玉蘭的老人已經年過9旬,在登記的時候,政府人員卻發現她沒有上户口。在這個時候,政府人員為讓老人早一點享受到國家的一些福利待遇,所以就讓老人趕緊上户。可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老人怎麼都不肯。對於老人的拒絕可真讓這些工作人員感到吃驚和意外。
這樣的疑問和吃驚,一直在老人臨終前才有了答案,那就是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是日本人,名字叫做水晴秀子。出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一户日本普通家庭裏面,靠的是打漁為生,在當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我們國家的東三省。也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就大量的向我們國家輸入很多的殖民,就在這其中王玉蘭的姑姑在偽滿洲國做生意,也就是當時的清朝末年時期。當時的王玉蘭只有三歲,所以就跟隨着父母一起來投奔姑姑。
抗戰結束之後,很多當年來到中國的人也都紛紛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可是水晴秀子卻留在了中國,沒有返回他們日本。在中國生活的這些年裏,她已經能夠説出一口比較流利的中文。在這多次的搬遷之後,認識到了現在的丈夫,也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從那之後也就過上中國人的生活,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這位老人也已經改變了在日本的生活方式,融到了我們中國的生活習俗裏面,雖然在她的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是日本人,可是從未向別人提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