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懿的謀反野心是一開始就有,還是後來萌發,何時有造反之心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經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謀反這事,成功可以獲取大權,失敗就是身死族滅,任何人有謀反之心並開始付諸實施,都是有一個過程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司馬懿的謀反也是如此。

如果司馬懿沒有發動高平陵政變殺曹爽控制魏帝的話,整個曹魏上上下下對司馬懿的評價其實是非常高的,為人低調、忠於職守、做事勤懇、處事果斷,除了對待敵人殘酷了一點之外,司馬懿本人在曹魏的名聲相當不錯。

至少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主都認可司馬懿這個人,曹操去世後的葬禮是司馬懿主持操辦的,曹丕去世後的輔政四重臣司馬懿是其中之一,曹睿去世後的輔政兩巨頭司馬懿還是其中之一,能被君主指定為輔政大臣只有兩個原因:
一是忠心,至少表面看起來如此。
二是能幹,輔政大臣是處理國家大事的,沒有能力根本上不了枱面。
《魏略》記載了曹操曾經發現過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狼顧之相的本意是指狼回頭觀望的樣子,引申為一個人謹慎多疑、心懷不軌,以曹操的眼光如果真的發現了司馬懿心懷不軌,那麼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司馬懿,《魏略》的記載多半是來自後世的春秋筆法,是以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的行為而故意這麼寫的,是杜撰的。

一個能夠成功騙過三代曹魏君主的司馬懿,要麼就是在三代君主當權時期沒有謀反之心,要麼就是司馬懿是天底下最能隱忍的高手,把自己隱藏着滴水不漏、分毫不差,以司馬懿一生的經歷來看,我更傾向於司馬懿是後一種人,是那種把自己隱藏得非常深的人,是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樣的人。
一個人的野心一定是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這個人從小到大,伴隨其一生就應該有雄心壯志。
雄心壯志是一個褒義詞,如果用在心術不正的人身上就是狼顧之相,心懷不軌,司馬懿顯然就是這樣的人,他的身上應該一直就有一個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或者通過無所不用其極,以心懷不軌、不擇手段達成他的目的,這種目的是不可告人的。

如果沒有大志,司馬懿大可不必參與政治鬥爭,他出身士族,受到兩代皇帝託孤,做個富家翁幾輩子都沒問題,可有了志向和極大的權力慾就不同了,當然也可以稱為野心,司馬懿就會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陰謀,無所不用其極達到他的目的,包括欺騙曹爽與支持他的蔣濟等人,同樣也包括在高平陵政變中殘酷屠殺了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
司馬懿的野心是他發動政變的原動力,但是野心在被壓制之時不能稱之為野心,只能稱之為志向,即使是志向,在曹魏三代明君當政期間,也被司馬懿隱藏着非常深,沒有任何人能夠窺探他的野心。
第二個方面就是一定有為其實現野心的權力基礎。

這話怎麼講?簡單地説,就是有了實現野心的條件,如果司馬懿不是託孤重臣,只是朝廷中沒有實際權力的文官,比如太傅(皇帝的老師),他根本不敢去奪取最高權力,也沒有條件,這就像鍾會的造反一樣,鍾會在誣陷鄧艾使其被囚禁之後,鍾會手握20多萬軍隊,有了和司馬師爭鬥的實力,才會敢謀反,如果鍾會伐蜀失敗了,他敢謀反嗎?不敢。
正是因為司馬懿是當時託孤重臣之一,而且是僅有兩個之一,司馬懿的對手是紈絝子弟的曹爽,司馬懿與曹爽完全是不對等的兩個人,司馬懿無論是在從政能力、經驗、閲歷、手段、謀略、處事水平、軍事能力所有方面輾壓曹爽,曹爽在司馬懿面前,如果小孩子和大人相爭一般,想想看,如果司馬懿的對手是曹真,他敢謀反嗎?不敢。

司馬懿是用“欲擒故縱”之計扳倒曹爽的,想要毀滅一個人,必須先讓他瘋狂,如果曹爽不是變得驕橫跋踄、獨攬大權,那些參與高平陵政變的曹魏重臣們怎麼一個勁地支持司馬懿呢,想想看,如果曹爽一直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處理國家大事,司馬懿哪來的藉口扳倒曹爽而獨攬大權?

能夠證明司馬懿野心最好的證據就是那三千死士,三千死士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養起來的,需要謀劃、選人、訓練、嚴控消息,沒有三五年時間根本培養不起來,可司馬懿從裝病到發動高平陵政變不過2年時間,這就説明了司馬懿在裝病前就已經開始謀劃如何扳倒曹爽了,這不就是司馬懿野心最好的證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