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孩子的父母,會因孩子的成長而歡呼,不會為孩子的思考而憂心
父母在別人面前打孩子,打掉的是孩子的尊嚴。
近期,武漢江夏區一名初三男生,下課打撲克、請家長後,被母親扇耳光,然後跳樓。
有些父母可能會破口大罵:“孩子犯錯誤,老師請家長,我還要什麼臉面,我還有什麼臉面!”可是作為成年人,對於青春期孩子,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理智應對。
經常聽到身邊的父母向我抱怨:“孩子跟我就像是仇人一樣,不共戴天!”可是,青春期孩子“易燃易爆炸”的暴脾氣,有時候令他們自己也感到困惑不解。做父母的總覺得孩子進入初中以後,特別容易生氣,有時候説錯一句話,看錯一個眼神,孩子都會勃然大怒,更別提武漢媽媽給初三孩子扇巴掌了。
歸根到底,青春期孩子的怒火,往往來自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
男生和父母的矛盾,往往是學習和生活安排,打遊戲、玩手機和貪玩的比重較大;而女生和父母的親子衝突,往往是由於零花錢、梳妝打扮和個人隱私問題。
對於13-17歲的青春的孩子,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孩子可以叛逆、任性和抗議,但是父母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能説孩子發脾氣你的脾氣比他還大,如果再加上打罵,那孩子被逼急了,出事的概率就會很大。
但是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大多數父母都看不慣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數青春期孩子也都對父母頗有微詞。這從父母對孩子青春期行為貼上的“叛逆”標籤就可見一斑。
説孩子“叛逆”的父母,首先是將自己擺在高人一等的權威地位,認為孩子理所應當地應該聽父母的話,因為父母都是為孩子好,而且是全心全意為孩子好,絲毫不摻雜利益和慾望。
反倒是那些少年時期的熊孩子、刺頭,到了為事業工作去奮鬥的時候,不怕苦不怕累,有膽識更有魄力。所以作為父母有時候也很矛盾,對孩子管教得太嚴,他的性格就會畏手畏腳,做事情放不開;管教得太鬆,孩子又會變得膽大妄為,到了社會上處處碰壁。
那麼,青春期孩子蠢蠢欲動的自我意識,在破繭而出以後,對自身、父母和家庭都產生了懷疑和質疑,繼而做出讓家人和社會出乎意料的出格言行,這就是“叛逆”嗎?
真正尊重、理解和了解孩子的父母,不會認為孩子的煩惱和痛苦就是“叛逆”行為。即便是在青春期,孩子的言行舉止與以往不同,不再一味和盲目地聽從父母、老師和學校的安排,而是開始自己探索和思考眼前的世界。
而懂得孩子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的身心成長而歡呼,卻不會因為孩子學會思考而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