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出現了商品交換和以貝、玉為代表的貨幣。生產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的出現,提出了提高水上運載工具的裝載量並改善其適航性能的要求。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木板船
獨木舟在性能、材料來源和製造工藝上都存在嚴重的缺陷,比如行駛不穩,容易傾覆,需要粗大的樹木來製作,材料不便,製造的時候樹幹得砍削掉一半左右,剩下的部分又得搗空,比較浪費;而筏面積大穩定性較好,但容易滲水。
於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不斷創造革新,完全不同於筏和獨木舟的新船——木板船誕生了。
在中國出現木板船的有力見證,還是甲骨文中所見到的“舟”字和帶有舟字偏旁的一些字,從而推論木板船最晚也應是殷商時代的產物。其時限相當於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之間,距今3500年到3000年之間。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甲骨文—舟
甲骨文中的“般”字,從字形看,像一個人持槳或篙使船旋轉移動。“般”字有一種讀音為pan(盤),可當盤旋解。在《康熙字典》上,對“般”的一種解釋是“像舟之旋”
盪字是“蕩”字的古寫,這在甲骨文中是可以見到的,也收入《康熙字典》。從字形看,像一個人在盪舟。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銅鼎饕餮花紋
商代飾有饕餮花紋之銅鼎,其銘文有一圖像,表現為一人肩挑貨物,立在船上,船後有一人操槳划船,這是商代水運活動的記錄之一。該鼎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根據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現舟字以及與舟有關的字,再由上述商代饕餮鼎上記錄商代水運活動的鼎紋,證明早在距今3500至3000年的殷商時代就曾出現了木板船。
從各種史書中,我們也能看到早期船隻的身影:
《左傳·宣公三三年》記有:“鑄鼎象物,白物而為之備。”鼎是一種古代炊具,其體積碩大,外形複雜。人們既能鑄造鼎,當然也不難造出其他的器皿、武器和生產工具。夏的統治中心雖在平原地區,但從一些傳説和記載來看,夏后氏同水運、航海也有密切關係。例如夏朝的始祖大禹即以善於治理洪水而著稱於世。相傳他“陸行載車,水行載舟”。後來傳説少康的兒子予曾“徵於東海”,則表明夏王朝軍事政治勢力由中原地區擴張到沿海一帶。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竹書紀年》書影
我國第一部古史《竹書紀年》説到夏代第九代帝王帝芒曾“東符於海,獲大魚”。當時應有大批隨從跟着,並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禹貢》則載:“揚州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史記·夏本紀》中也説:“其包桔、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這裏的“均”古代讀為“沿”,有順水航行之意。從揚州的貢物沿江入海,沿海北上,再溯淮水入泗水,達到中原地區,可見夏代航海運輸已有相當的規模。稍後,在我國古代史上善於航海的百越人,據傳也是夏禹的子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
商是繼夏而興起的國家。商滅夏以前,已是我國東部一個興旺的部落。《詩經·商頌》在追須商湯的祖先相土時,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讚頌。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史記》書影
今人對“海外有截"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當時商部落已有海外的領地;有的則解釋為“四海諸侯截然歸服”;郭沫若則提出“可能相土的活動已經到達渤海,並同‘海外’發生了聯繫”。
商朝的武丁時期曾不斷對外用兵,在排除西北方面的侵擾之後,武丁曾“南擊荊蠻”,即《詩經·商頌》所載:“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這是武丁時期商人在長江、漢水流域打了大勝仗的記述,説的是武王討伐叛逆荊楚,深入其險要之地,俘虜了眾多的叛逆。這説明商朝的勢力拓展到了長江流域。隨着商人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的疆域也日益打大起來。
章巽教授以商末周初時有商的王族箕子出走朝鮮之事,説“看來商朝一代已超出近海,而在渤海以東發展了海上交通”。
在商朝最後一個帝王即紂王被周武王攻滅的決定性戰役中,周軍在孟津(今洛陽市北)渡黃河時,用船舶作了敵前搶渡。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藝文類聚》書影
《藝文類聚》引《太公六韜》記載:“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為後將,以四十七艘船濟於河。”《史記·周本紀》記有: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孟)津”。
用船隊來執行軍事運輸任務,表明水上運輸之發達。47艘船往返搶渡數萬甲兵和數百戰車,説明在商朝末年已經有供許多名槳手撐駕的較大型船舶了。
周族是居住在今陝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西周時期與船舶有關的記述,最為流傳的是周文王用舟船搭成浮橋迎娶新娘的故事。
《詩經》記載:“迎親於渭,造舟為梁,丕顯其光。”這裏的“造舟為梁”是我國以舟船搭浮橋的最早記錄,距今3100年。周朝還制定了按官階和身份等級乘船的制度。《爾雅》中記有:“天子造舟(用船搭浮橋),諸侯維舟(並聯四舟),大夫方舟説到要建立對天子所乘舟船進行安全檢驗制度並設置舟牧這一官職,就要聯繫到周代的第4個帝王——周昭王的死。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通俗文》書影
根據《通俗文》的記述,當週昭王攻楚時,有人向楚君獻策,令船匠大造王舟,用膠黏合船板,泊在漢水渡口,待周昭王到達漢水,由楚君假意相迎,請周王登膠合舟使其與舟共溺中流。《史記·周本紀》則記有:“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在註解中還引《帝王世紀》:“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這段記載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地處江漢平原的楚國,也具有高超的造船技藝。
感謝大家的閲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7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對舟的各種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卻因為舟溺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