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是中國最開放的王朝。因此,唐朝歡迎列國人民前往中國學習文化。當時,來自西域、新羅、日本、吐蕃、南詔等國的留學生雲集於長安。為了招待這些留學生,唐朝不惜花費血本,專門營建邸宅供他們居住。同時,大鴻臚(唐朝外事機構)還專門為他們提供飲食,價錢非常低。
在所有留學生中,唐朝最重視具有貴族身份的留學生,特別是來自敵國的貴族。當時,很多敵國貴族都前往長安當人質,而唐朝也叫他們為侍子。這些人可以出入宮禁,結交皇室和高官。唐朝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老師,教授他們禮樂知識。唐朝希望運用這種手段,潛移默化地將這些人變為“親唐派”。然而這樣的努力,卻常常事與願違。相反這種行為還給唐朝帶來了一系列強敵。
論欽陵,又名噶爾·欽陵,此人是吐蕃開國元勳祿東讚的次子。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入侍於長安。對於這個聰明的青年,唐朝非常重視,給予他非常優厚的待遇。因此,論欽陵懂漢文,熟讀漢人的歷史,甚至還會寫漢詩。然而令唐朝想不到的是,論欽陵卻藉機窺探唐朝的虛實,瞭解唐朝的軍事、經濟狀況。
不久後,論欽陵結束了在唐朝的留學生涯,回到了吐蕃。回國後,論欽陵立即被吐蕃贊普予以重任,並執掌了吐蕃的軍政大權。論欽陵甫一當權,立即採取了對唐朝的敵視政策。因為他知道,現在唐朝正在東方殲滅高句麗,無暇對付吐蕃。同時他也清楚的明白,只要唐朝滅亡高句麗,下一個就輪到吐蕃了。於是論欽陵先下手為強,奪取了唐朝在青海湖附近的領地,並佔據了西域十八個羈縻州。
沉寂已久的吐蕃突然發難,讓唐朝有些措手不及。不過當時高句麗已經滅亡,犯上作亂的新羅不足為懼,因此朝廷抽調了高麗方向的軍隊,準備一舉殲滅吐蕃,其中包括名將薛仁貴。面對十多萬唐軍官兵,論欽陵毫無懼色,他就地徵集部隊,竟集中了40萬部隊,這個數字真是不可思議。論欽陵利用唐軍隊高原反應的不適應,一舉擊潰了唐軍,薛仁貴僅以身免。這場可怕的失敗,正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戰。
大非川之戰後,論欽陵立即北進,佔領了安西四鎮,將唐軍逐出了西域。就這樣,唐蕃大戰正式爆發。公元678年,唐將李敬玄和劉審禮帶領18萬大軍再次出征吐蕃,論欽陵以逸待勞,又一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戰。之後,劉審禮孤軍深入,遭遇了論欽陵的埋伏,被當場俘獲。李敬玄聽聞前鋒戰敗,心生膽怯,於是立即撤軍返回。
隨後,唐朝和吐蕃在西域反覆拉鋸,連續易手了三次。公元685年,論欽陵因戰功成為吐蕃大相,成了吐蕃帝國真正的主宰。論欽陵趁此機會駐紮於河源地區,屢次侵犯武周(此時武則天已經篡位)邊境,唐軍屢戰屢敗,名將王孝傑被當場俘虜。如果不是他長得像吐蕃贊普的父親,恐怕躲不了當頭一刀。由於周軍屢次遭遇重挫,強悍的論欽陵讓武則天苦惱不已。
然而安西都護郭元振看出了論欽陵的弱點,那就是“國人不附”。雖然論欽陵壓制朝廷長達三十年,幾乎很少戰敗。但是吐蕃畢竟是個窮國,經不起戰爭的折騰,因此飽受戰爭傷害的百姓對論欽陵非常不滿。因此郭元振提議,每年都向吐蕃派出和平使者,讓吐蕃人知道周朝議和的誠意。如果論欽陵不肯和談,百姓一定會對他不滿。因此便可離間論欽陵與吐蕃的關係。
此後,武則天依計而行,每年都派和平使者,而論欽陵果然不同意和談,戰爭仍未停止。到了這時,不僅吐蕃百姓對論欽陵不滿,連19歲的吐蕃贊普赤都松贊都對他不滿了。赤都松贊認為論欽陵太專權了,已經威脅到他的地位。因此他毅然發動政變,誅殺論欽陵親信2000餘人。論欽陵也不含糊,立即召集軍隊與贊普的軍隊對抗。然而論欽陵的手下早已厭倦了戰爭,於是紛紛臨陣倒戈。絕望中,論欽陵不得不自殺,武則天就這樣除去了一個強敵。
對於本國開放的留學制度,唐朝人曾做過很多次反思。例如名臣薛登就勸諫武則天:“如今四方侍子云集長安,論欽陵、阿史德元珍、孫萬榮等胡寇都曾入侍朝廷,盡窺我國虛實,回國後都成了邊害。”因此,薛登認為應該停止這種不合理的留學制度,任何留學生都不應該收。不過武則天認為他太極端,因此拒絕了他的請求。畢竟像論欽陵這樣狼子野心的留學生並不多,這個制度從總體上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