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皓 謝茂
“yyds”“拴Q”“科技與狠活”“撕傘”……這些經常“上網衝浪”的網友耳熟能詳的詞,也悄然進入了孩子們的日常表達。有小學生將“拴Q”寫進作文,還有人在網課中發送“扣1送地獄火”,有人擔憂網絡用語是否已“入侵”中小學。
事實上,數年前已有家長提出同樣的擔憂,而那時的流行詞還是“高大上”“什麼鬼”等,而當時説着這些的正是“00後”學生。
時光彷彿走過一個輪迴。如今,“90後”“00後”中已有人走上了教師工作崗位,網絡用語也成為了年輕老師活躍氣氛的“法寶”。
一位從教30年的初中語文老師表示,不可能禁止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學生接觸網絡用語,關鍵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正確的語境下使用。
熱梗榜單(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26歲老師成了“撕傘人”
“自己淋過雨,當然也要把他們的傘撕了。”26歲的老師蕭然在朋友圈這樣記錄了一次隨堂測驗。朋友圈的圖片中,學生們將課本展開頂在頭上,奮筆疾書。
“課本頂在頭上,可以防止學生翻書查答案,還可以減少學生偷瞄同桌的機會。”蕭然的經驗來自於同事,當她在網絡平台看到“00後老師也成為了撕傘人”的詞條後,發現這句話是如此貼切。
“撕傘”,不少人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應都是不明所以。其實這個詞和傘沒有任何關係,它來源於“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這句心靈雞湯。
當“00後”開始走上教師工作崗位,他們唸書時曾想過、見過的作弊手段,比如偷看課本等,如今都已瞭如指掌,能見招拆招。這讓現在的學生無法作弊,等於將自己撐過的“傘”撕了,讓如今的學生只能“淋雨”。
“這句話濃縮且精準,傳神又有趣。”蕭然説,這個“梗”能很好表達她的想法,所以才會發朋友圈紀念。
老師在“撕傘”的同時,學生也同樣受到網絡“梗”的影響。不久前,河南許昌一位小學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有學生將“栓Q之歌”寫進了作文。“栓Q之歌”則來源於桂林一位農民導遊劉濤,由於其在歌曲中唱出的Thank you帶有濃厚鄉音,諧音後成為了栓Q,往往被人用來表達無奈或嘲諷,並在短時間火爆全網。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梗”入侵中小學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和關注。網友對此褒貶不一,有網友認為這會干擾學生表達;有網友則認為學生尚在學習,只需規範引導學生區分書面語和口頭語即可,無需過於擔憂。
不可否認的是,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學生和老師,生活都和“梗”密不可分。
家長在學校門口等待學生放學(圖片來源:極目新聞謝茂攝)
《孤勇者》成為小學生“暗號”
網上爭吵甚囂塵上,當了30年初中語文教師的宋輝卻顯得很平靜。在他看來,學生使用網絡梗並非不可接受,他理解這只是不同時代學生們的“網絡方言”。
“學生們也經常會説一些網絡語,其中不少我都聽不懂,我也會問學生。”宋輝説,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上世紀90年代他剛剛到江西上饒鄉鎮中學從教時,學生們接觸的信息有限,語言表達相比現在的學生匱乏,但同樣會有不同地區的同學説出不同的方言,其中有的他聽不懂,卻成為學生們一段時間內的交流“黑話”。如今,只是網絡將各種“方言”放大傳播了,讓各地的學生都開始説一樣的“梗”,所以看起來聲勢浩大。
要説近期全國統一的“梗”,莫過於“孤勇者小孩”了。
網絡流傳着這樣的段子或視頻——在街頭巷尾,對着小學生唱一句“愛你孤身走暗巷”,他們大概率能接上後面的歌詞。這首遊戲《英雄聯盟》的主題曲《孤勇者》,成為了不少成年人與小學生之間的“暗號”,而能接上“暗號”的小學生,就被稱為“孤勇者小孩”,而他們幾乎遍佈全國各地。
在成都市民王先生看來,他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也可以算是“孤勇者小孩”的一員,不過孩子只是會哼唱幾句歌詞,對歌詞的內涵並不甚瞭解,也不玩遊戲《英雄聯盟》,唱這首歌主要是和小夥伴有共同話題。
王先生説,除了孤勇者外,兒子在家時偶爾也會從嘴裏蹦出幾個他聽不懂的網絡詞彙。“一般他説網絡用語我不會阻攔,遇到不懂的我還會問他,只有在他説一些粗俗的詞才會制止。”王先生介紹,這些詞大部分是兒子看電視、手機或者從同學處學來的,但他會盡量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而孩子的作業他和老師都會要求不得使用網絡用語。
“拴Q”出現在作業中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年輕老師借用網絡語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網速”快,對老師而言同樣也帶來了挑戰。
51歲的宋輝也會主動搜索瞭解一些他覺得有趣的網絡“梗”。“學習這些可以和學生拉近距離,而且可以不讓學生覺得老師就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懂。只是我不太習慣把網絡用語説出口,總覺得怪怪的,沒有年輕老師那麼信手拈來。”
26歲女教師蕭然,儼然就是宋輝口中的年輕老師。“有時候課堂氣氛太沉悶了,或者在和學生互動的時候都會用到網絡用語,也用過‘yyds’來肯定學生。”蕭然介紹,談及這些的時候,學生們往往都比較開心,比如她在隨堂測驗時的“撕傘”舉動,學生們都覺得很新奇,但她也會提醒學生,在作業和考試中,要規範使用書面語。
蕭然介紹,她的這些方法同事也較為認可,還會有年紀較大的資深教師向她請教。在蕭然成為初中地理老師之前,她曾在一所職高擔任代課老師。“高中生明顯要比初中生了解更多,但也更有區分度,比如一部分學生更瞭解遊戲類的,也有學生更瞭解綜藝節目衍生的。”蕭然介紹,她代課對比之下發現,高中生也更能區分網絡梗的使用環境,除非是佈置展現創意的作業,極少會有學生在嚴肅場合説出或寫出網絡梗。
“其實,學生在現實中用網絡梗並不算多,比如一些遊戲梗,説出來也沒多少人理解。”蕭然説。
10月11日,極目新聞記者在成都錦江區一所小學放學時觀察發現,整個放學過程中幾乎沒有聽見學生用網絡用語。這些學生,看見同學的水瓶掉落會撿起來跑上前歸還,會分享剛買的烤紅薯,在借用賣烤紅薯大叔的手套時,會有禮貌詢問和感謝,與過去的小學生並沒有兩樣。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學生,他們也並非都是“孤勇者小孩”。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大部分網絡用語很快就會翻篇”
事實上,網絡用語在中小學生中流行的現象,並非近期才出現。
據德州新聞網2015年報道,當時的“90後”和“00後”學生們口中和作文裏也時常蹦出一些不明所以的詞彙,如“狗帶”“什麼鬼”“神馬情況”“女漢子”等等,甚至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流行語,這些與眾不同的詞語有着特殊的意義,而且還有一些是學生自己發明創造的。當然,也會伴隨着一些格調不高的流行詞。這些現象也為老師和家長帶來了挑戰。
這些詞,從學生到媒體都屢見不鮮。2015年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中還有一個小品名為《女神和女漢子》。
時光彷彿走過一個輪迴,曾經被視為給老師帶來挑戰的00後同學,如今也走上了教師崗位,只是前有“高大上”後有“絕絕子”;“且行且珍惜”變成了“yyds”。
“學生們也要趕時髦,大部分網絡用語都是短暫流行,很快就會翻篇。”宋輝説。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在江蘇南京一所初中教授道德與法治的老師辛悦,她直言,學生們的梗更新換代速度之快,即使是她這樣頻繁上網的年輕教師,也同樣會出現跟不上學生節奏的時候。當然,她在上學時流行的“梗”,現在同樣也回憶不起幾個了。
只不過,辛悦並不排斥這些網絡梗,也沒有成為“撕傘人”。“道德與法治課程也需要結合當下社會熱點講解,如果舉的例子太過久遠,他們不知道,教學效果就沒那麼好。”
為了適應網絡梗的更新換代,有網絡平台甚至推出了“熱梗榜”,為當下流行的熱梗做出解釋。
專家認為貴在引導學生規範使用
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網絡梗同樣會帶來不好影響。據揚子晚報報道,2022年9月,在多所學校的網絡課堂上,老師們正在講課,不知哪位學生帶頭對課堂發起了“干擾”,一句“我是AG超玩會夢淚扣1送地獄火”,佔滿了直播課的發言窗口,甚至愈演愈烈。對這句“台詞”可能大部分人都不解其意。實際上,“夢淚”是遊戲《王者榮耀》的職業選手,在電競遊戲圈擁有眾多粉絲,“我是AG超玩會夢淚扣1送地獄火”是他在遊戲直播時常説的一句話。
為此,“夢淚”本人也在社交平台發文呼籲,“立刻停止課堂上的‘惡作劇’,不要再給辛勤的老師們添麻煩。”
《半月談》曾發文痛批“祖安文化”——一種追求創意的罵人方式,而且要罵得夠惡毒。報道寫道:“祖安文化”如“山體滑坡”,將互聯網語言的水準推入谷底,許多人不以為恥,反以為“酷”……要警惕 “祖安文化”惡性誘導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形成畸形的價值觀。
“可以玩梗,但要適度,一些俗不可耐的要堅決制止。”宋輝説,他帶的一百多名學生中,也有極少數學生將網絡用語寫進作業中,他看到後都會提醒學生區分書面表達和口頭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對學生使用網絡用語要持一個理性的態度,不可能完全禁止學生接觸,一些大家比較認可的網絡用語,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也會逐漸變成正規的用語,而大部分則會迅速被新的網絡用語覆蓋。“學生在學習和寫作過程中,家長和老師都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規範。”熊丙奇説,家長可以在孩子上網時進行監護,幫助其區分網絡梗的好與壞,老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及時提醒學生,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宋輝也提到,一些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澱,已逐漸轉變為正規的用語,如給力,眼下已成為了習以為常的詞,亦或我們如今學習的文言文,或許其中也有古人的流行詞。“語言是表達的藝術,同時語言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網絡用語如果能精準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對語言魅力的豐富。”宋輝説,學生尚處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引導學生在合適的語境使用網絡用語,也要注意不要引起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