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變難?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教科書總主編回應

不管是當前熱播的聚焦小升初羣體的電視劇《小捨得》,還是此前講述三個高三學生家庭故事的電視劇《小歡喜》,都頻頻讓教育話題登上“熱搜榜”。

近期,有關“語文教材越改越難,學生求放過”“高考語文題型出現調整,或淘汰15%考生”等話題,又出現在網絡平台上。

語文教材變難?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教科書總主編回應

資料圖 李嘉攝 圖文無關

澎湃新聞注意到,有關“語文教材越改越難”等話題,自2017年教育部統編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逐步鋪開使用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由一些標題驚悚的網文引發討論,而其中關注點總繞不開“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日前,澎湃新聞針對語文教材與教育焦慮,新高考下的語文學習、大語文培訓、高考命題等話題,以及長期以來圍繞温儒敏的各種質疑,包括“高考語文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的傳言等,專訪了温儒敏。温儒敏一一進行了解答、回應與澄清。

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的確增加了,但非大幅猛增

澎湃新聞:網上時常有批評者説,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內容太多,增加學生負擔。您對此怎麼看?

温儒敏:總的來説,古詩文是適度增加了,但並非大幅度增加。具體而言,小學增幅較大,一至六年級作為課文的古詩文有78篇,但也就平均每學年13篇。小學適度增加古詩文教學,是考慮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處於黃金時期,多讀多背可以打好底子。而初、高中課本中古詩文篇目佔比與此前的教材持平或略有增加。

網上説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古詩文猛增,但其實高中分“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文共119篇,其中古詩文48篇,才佔40%多點。當然,新教材另有些學習欄目的鏈接和課外閲讀引導中也安排有部分古詩文,比如高中就有“古詩詞誦讀” 16首。這些屬於機動的學習內容,並不要求都背誦。有些老師把這部分也納入背誦範圍,那是超越了教學要求的。

網上抱怨關鍵是,有些家長認為學習古詩文既不能“造芯片”,也不能“造飛機大炮”,“沒有用”,白耽誤工夫。這是很功利的看法,他們不知道古詩文學習有“無用之大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需要。這不是抽象的口號,古詩文中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諸如審美方式、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等。讓中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就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得到接續,這是基本國策,也是中央強調的教材制定方針。而且,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語文要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必須學點古詩文。統編教材中適度增加古詩文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

“未參與高中課標修訂,高中課本必背古詩文僅20篇”

澎湃新聞:陝西師範大學有位教授曾因“高中必背古詩文從14篇增加到72篇”等情況,撰文質疑您。直到近期網上還有人質疑“讓高中生背72篇古詩文,教材主編們能背下來嗎?”您好像一直沒有正面回應過。

温儒敏:那我就説説這件事吧。2003年教育部頒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驗稿,並沒有規定古詩文背誦篇目,只在附錄部分以舉例方式列出“誦讀篇目”15篇,其實不是要求必背的篇數。而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新的高中語文課標,改為明確指定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72篇。

需要説明的是,我並沒有參加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修訂。而我主編的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雖然安排了48篇古詩文,但要求背誦的才20篇,不是72篇。為何只定20篇背誦?這是最低要求。因為高中學生原則上是容許分流的,教材也就分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合格也就意味着高中階段學習完成,所以古詩文背誦數量是較少的。如果要考大學,那要求又不一樣。

澎湃新聞: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為何沒有與課標保持一致?

温儒敏:除了前面説的“分流”的考慮,還照顧到國家這麼大,各地區各種類型學校的情況很不一樣,教材應當留給一線老師空間,讓老師根據學情去選擇和調整。所以教材的古詩文背誦數量比課標規定的要少。

廣大師生和家長關注的是高考要求背誦多少。其實教材安排和高考要求是兩個概念。為了消除社會焦慮,後來教育部下發過文件,明確參加新高考與非新高考的地區(所用教材不一樣)要求不一樣。2020年起,第二批進入新高考的地區要求背誦58篇,第三批的則背誦64篇,但都不是72篇。所有高中師生對這些規定應該都是瞭解的。而網上質疑者沒有弄清狀況,就批評“古詩文從14篇猛增到72篇”,我看是為了蹭熱度,博取眼球。

澎湃新聞:課本中的背誦篇目,包括課標,都是怎麼制定的?

温儒敏:教材,包括其中必背篇目多少、內容難易,是根據課標來定的,但也要考慮大面積使用的需要,有選擇調整的空間。課標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都是國家行為,並非個人可以隨意決定的,要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古詩文進入教材的數量、篇目確定,都是很慎重的,先後徵求過100多位一線特級教師和教研員意見,還經過二三十輪評審,聽取各方面意見。

高中教材定稿時,網上正在炒作新課標規定古詩文背誦72篇太多,我們也受到很大壓力。現在看來,高一高二的古詩文背誦20篇,是少了一點,修訂時可以考慮適度增加。

説“語文越改越難”沒根據,家長應重視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

澎湃新聞:近期網上還出現了一些有關“語文教材越改越難,學生求放過”的文章。現在語文教材是否確實越來越難了?

温儒敏: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體上比以前的教材難一些,或者説課文類型覆蓋面更廣,教學方式上更加強調自主性學習,同時還要求多讀書,不侷限於精讀精講課文和刷題。初中增加了名著導讀,高中有整本書閲讀,這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實施課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閲讀量增加了,但死記硬背的要求少了。

現在抱怨教材越來越難的主要是家長,特別是小學生家長。比如小學教材設了“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版塊,是需要家長陪伴孩子閲讀的。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孩子,或者自己不怎麼讀書,孩子學習又有拖延症,就會覺得難。當然,也可能有老師層層加碼、佈置作業太多的情況,讓家長覺得難。但最近教育部已發文要求嚴控書面作業總量。

我想提醒家長的是,小學重點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避免養成拖延症。孩子的潛力無窮,只要他們有興趣,就不會拖延,也就不會覺得學習難。

教材是面向全國的,有的地區學校反映説難,有的又覺得太淺,還要補充內容,這都很正常。教材只是提供基本的教學材料和框架,難或不難都不是問題,關鍵是老師要根據自己的學情,去用好教材。同時,對農村或薄弱校的教師,應加強培訓與支持。

家長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誤導,教育孩子要回歸常識

澎湃新聞:現在的家長很焦慮,有沒有辦法緩解?您認為家庭和家長應該在教育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温儒敏:焦慮是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加劇,加上某些不確定因素,大家彼此攀比,壓力增大。這種焦慮成為某種“集體無意識”,就會反射到教育中,幾乎所有家長都焦慮,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環境靠個人是難以改變的,只能儘量去調試自己的心態,家長不那麼焦慮,孩子也就不那麼累。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短時間的,如同跑馬拉松,一開始在“起跑線”上就繃那麼緊,能跑下來嗎?成長過程太過焦慮緊張,會給孩子的人格、性情養成帶來負面影響,且還會犧牲他們不可重複的童年之快樂,那就得不償失了。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最終是“成功的”,但每個人的天賦、特長有差異, “成功”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和機遇。與其趕着孩子奔 “成功”,不如先讓他們現在擁有快樂的童年,日後能成為幸福健全的人。不管是社會還是家長,都要回歸常識,因材施教,努力讓孩子成為正常的孩子。

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來自三方面,即家庭、學校和社會(或者説夥伴)。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它影響着孩子人格的形成。現在大家都在談教育減負,學校當然有責任,家長是否也要問問自己,是否盲從了社會焦慮,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負擔和壓力?

澎湃新聞:新高考背景下,語文越來越受重視,有人提出“得語文者得天下”,培訓機構也辦起“大語文”培訓,不少家長躍躍欲試。學生有沒有必要參加大語文培訓?

温儒敏: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説法聳人聽聞,不必在意。但語文是基礎學科,甚至是基礎的基礎,確實很重要。現在所謂的“大語文”培訓機構一般是為了掙錢,他們有成套的課程,培訓講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據我瞭解,語文培訓通常只對那些對語文沒什麼興趣、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有一定效果,對成績中上等的學生意義不大。語文學習要靠慢功夫和長期薰陶,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多讀書。

平時考試應讓學生基本都能做完題,高考有部分人做不完很正常

澎湃新聞:臨近高考,最近又有人討論“温儒敏説高考語文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您還會回應嗎?

温儒敏:我以前回應過,2017年我在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活動中作過一次講話,當時有媒體截取和扭曲我的話報道稱“温儒敏透露,‘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其實我並不是高考語文試卷命題人,不參與高考命題。我當時只是講了一個事實,就是根據調查,每年總有大概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後來我又對4個省市部分學校做了調查,發現有的薄弱校甚至有30-40%的學生做不完,而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只有5%的學生做不完,平均下來,做不完的學生超過15%。

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有15%的人做不完很正常。數學等學科同樣也有相當比例的考生是做不完試題的。如果大家都能做完、都得高分,還怎麼選拔?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包括某些教輔機構故意歪曲我講話的原意,説得好像是我要故意整出個“尾數效應”來為難學生,製造恐慌。現在我希望借澎拜新聞這次訪談澄清一下,不要再炒作什麼“讓15%的考生做不完”了。

我還要説説考試的不同功能。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試題材料大部分不會選自教材,難度上也要講究信度、效度等,要拉開距離才能起到分流選拔的效果。但平時考試不一樣,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命題就應當貼近平時的教學與教材,難度也應該適中,不應特別考慮有多大比例的做不完,也不要排名。

而現在許多學校的期中、期末考試也模仿高考,出一些比較難甚至脱離教學內容的題。這樣不僅起不到檢測教學效果的作用,還會造成學生的緊張焦慮。我想強調一下,平時考試不能都“對標”高考,應該讓學生基本上都能做完考試題。

高考語文的部分版塊命題可考慮設計得更靈活

澎湃新聞:説到高考,有人認為,高考語文中有關古詩文的題就是靠死記硬背,這與新高考更注重能力考核的精神不一致。對此您怎麼看?

温儒敏:古詩詞是有要求背誦的,這部分的試題佔分不多但不能取消,取消了教學中必然不重視。不過我認為古詩詞的題可以出得活一點,比如列出“楊柳”“青山”“梅花”等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要求考生填寫若干有關的詩句。而文言文閲讀又是另一版塊,佔分比較多,幾乎和現代文閲讀平分秋色。這也要靠平時多讀積累,多少形成語感,不完全靠死記硬背。

此外,高考在“古詩文閲讀”部分增加“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我看也必要;但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如何避免簡單地考名詞概念記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點。

説到這裏順便講一下“語言運用”的版塊。高考語文中這部分一般要求判斷字詞句的對錯、改病句等等,佔20分,教學中也普遍很重視。這當然是必要的,但設題還是比較死板。試題能否設計出一些層次?比如20分之中有5分題比較難的,要考語感。因為語言表達不只有對錯,也不止是要規範,還有表達得“到位”等問題。在某些特定語境中,語言表達可能會有“變形”,比如莊詞諧用,“大詞”小用,甚至語序、語氣對於表達效果都有影響。如果能在這些方面設計一些考題,雖然難一些,但層次拉開,分距也拉開了。

高考作文閲卷評分“趨中率”太高問題仍待改變

澎湃新聞:每年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後,高考作文題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您怎麼評價近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

温儒敏:這幾年高考作文題命題有一個突出變化,就是強調立德樹人,作文題要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樹立正確的三觀。然而,有些作文題雖然緊扣時政,聚焦大事,政治性很強,但多屬於“宏大敍事”,讓十七八歲的孩子來議論,容易堆砌一些流行的説法和事例,彼此雷同。閲卷評分難拉開區分度,作文也就可能會失去選拔的功能。

澎湃新聞:那您對改進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方面有什麼建議?

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題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讓學生有所選擇,“有話可説”。高考作文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但通過作文來考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如何”,恐怕很難。所以作文題只要符合立德樹人的大方向,就應當多在如何考察思維能力、品質,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還有,就是要倡導實事求是、平易近人的文風。

此外,我多年來呼籲,要改變高考作文閲卷評分“趨中率”太高的問題,現在有所改變,但情況仍然比較嚴重。作文滿分60分,四個等級評分,70%以上都是二等分,40多分佔大多數,拉不開差距,失去了選拔功能。現在一線的語文教學基本上不教作文,最多就是教一些應試的“套式”,所以我説寫作教學“全線崩潰”了。希望有關部門重視這個現象,專門研究,看怎麼解決。其實這不是什麼難題,只要重視,就有辦法。

(原標題:語文變難、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温儒敏回應系列質疑)

來源:澎湃新聞

流程編輯 :tf02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26 字。

轉載請註明: 語文教材變難?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教科書總主編回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