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的消息顯示: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將於10月5日啓動。考生們在備考之餘也有許多困惑:應該考學碩還是考專碩?什麼樣的學生才有資格“保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比得上全日制研究生嗎?若本科學校不好,研究生畢業後受用人單位歧視怎麼辦……為此,我們邀請高校專業人士為大家釋疑解惑。
【困惑一】該考學碩還是考專碩?
又到研究生報考季。每年都有考生糾結這個問題:考學碩還是考專碩?二者究竟有何區別呢?
學碩和專碩有不同的培養目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師魏瑤:
在我國,研究生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兩種。雖然順利完成學業後,二者都可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但從培養目標、報考難度、學習過程來看,二者是有區別的。
從培養目標來看,二者各有側重。學術型碩士主要培養學術型高級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的能力素質。專業碩士主要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理論結合應用的能力,培養中重視實踐環節。
從報考難度來看,學術型碩士難度係數普遍高一些。就考試而言,公共課方面,學術型碩士一般考英語一、數學一。每年因為英語一和數學一而折戟沉沙的考生不在少數。專業碩士考英語二、數學二或者數學三,難度相對較低。專業課方面,各招生單位自主命題的專業課試卷通常要比專業綜合試卷難度大。就調劑而言,因為學術型碩士的初試科目基本可以涵蓋專業碩士的初試科目或者達到專業碩士的考試難度,所以一般來説,調劑都是學術型碩士向專業碩士調劑。
從學習過程來看,相對於學術型碩士,專業碩士通常學費偏高、學制略短。學術型碩士的學費一般是每年8000元,專業碩士一般會高於這個標準。雖然學費偏高,但是有的專業學制較短。學術型碩士學制一般為3年,專業碩士為2至3年。培養過程中,專業碩士有的實行雙導師制,除校內導師以外,校外導師還參與指導實踐和技能培養。專業碩士的學位論文也不是學術型論文形式,而是鼓勵採取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體現應用性和實踐性。
從畢業去向來看,對於直接就業的學生,招聘單位一般對於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並沒有特別明確的區分對待,所學專業只是基礎,主要還是看個人能力與招聘職位的匹配程度。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在招聘時,基於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多數傾向於招聘學術型碩士畢業生。如果打算畢業後報考博士研究生,學術型碩士沒有特殊限制,並且就讀期間有可能獲得“直博”資格,或者入學時就是碩博連讀。專業碩士如果想考博,需要研究擬報考單位的博士生招生政策,看看有沒有限制報考的規定。
總而言之,學術型碩士與專業碩士沒有孰高孰低之分,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二者是屬於同一層次的研究生種類。考生在報考時只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期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類型即可。
【困惑二】什麼樣的學生有保送資格?
應屆優秀本科生保送,是碩士研究生招生的一種重要方式。2022年碩士研究生接收推免工作陸續開始,很多考生和家長關心,什麼樣的學生才能獲得保送資格?
本科生有學術成果可“加分保研”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軍政:
應屆優秀本科生保送攻讀研究生是研究生招生的一項重要手段,由於該項工作涉及學生及家長的切身利益,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那麼,什麼樣的學生能“保研”呢?
學生要獲得保送資格,首先必須努力學習,取得優良成績。作為保研基本條件,學生還要熱愛祖國、遵紀守法,且外語成績應達到基本要求。我們學校在保研方面有完善的制度文件和具體的工作流程,包括按學院專業分配名額、計算學生綜合排名、公示推免生名單等。同時,英語需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425分以上,並按照課程學習成績(佔比一般不小於85%)+綜合表現(佔比一般不高於15%)計算總排名依次確定。綜合表現方面主要考察學生思想表現、參與重大活動、參加公益活動、參加體育比賽等情況。
為了激勵具有一定學術特長的“偏才”“奇才”,學校會在總推免名額中留出一定比例,用於在科技競賽、學術成果、科研創新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本科生“加分保研”,但也要求這類學生課程學習成績達到良好水平(我們學校規定成績排名應在前40%),具體加分值根據成果重要性分級確定。對於科技創新競賽獲獎,學校會成立專家組確定競賽重要級別,如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等高水平競賽並獲獎的學生,按照競賽最高級別加分;對發表學術論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等,學校會組織本學科專家進行成果審核、組織面試,並按照學生在成果中的貢獻度確定加分等級,之後,再根據最終成績依次確定保研學生。
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獲得保研資格的學生可選擇全國能接收保送研究生的任何高校,但必須參加並通過接收高校組織的面試。在教育部保研報名系統開通後,通過網上提交申請並等待接收高校確認。由於教育部對各高校接收推免生人數有上限限制,因此具有保送資格的學生應儘早提交申請意願。取得保送資格並被錄取的學生,還應充分利用好本科階段接下來的時間學習剩餘課程、高質量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特別是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們學校規定:研究生入學前未取得學士學位或畢業設計成績達不到良好及以上的推免生,將被取消其研究生錄取資格,目的是督促推免生在後續階段不鬆懈,繼續努力。
此前,曾有一項針對研究生的調查發現,保送生在研究生階段的培養質量明顯高於考試錄取的學生。主要原因是保送生通過本科期間所有課程成績綜合考核確定人選,一旦“保研”,學生便能夠全身心投入後續時間的學習。但應屆統考生則主要通過參加研究生統考的幾門科目,為了達到初試分數線,考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在考研科目的複習上,而對本科期間非考研課程學習投入時間少,導致學習不夠深入。由於研究生培養質量與生源質量密切相關,很多高校都認為保送研究生是提升生源質量的有效措施。因此,今後人才培養質量高、學科綜合實力強的一流高校,其保研名額會有所增加。
【困惑三】非全日制研究生還有必要上嗎?
近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屢創新高,考研熱度持續升温,一方面是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增多,另一方面是就業壓力增大。面對激烈的競爭,去讀全日制研究生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成為另類困惑,尤其是在2017年入學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時遇到就業歧視的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還有必要上嗎?
學歷是門檻成功靠能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周明生:
早在201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就印發通知,從2016年起,不再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進一步加以明確,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學歷類型同為普通高等教育,只不過是非全日制採取了靈活授課時間,學習方式不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正因為非全日制授課時間靈活,受到許多職場人士青睞。
2016年剛剛實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時,允許錄取為“雙非”(即非全日制非定向)學生。經過幾年的實施,在2021年招生時,教育部進一步明確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則上招收定向就業人員,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定位更加清晰。
教育部實行研究生招生並軌,力求從制度層面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大力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滿足了全民終身教育需求,為在職人員追求學歷和知識技能的提升開闢了通道,保障了“受教育權”,推進了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
然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培養和就業過程中也面臨尷尬,表現為社會認可度低,尤其在首次就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困擾”:
第一,傳統觀念困擾。社會之所以不認可,是因為在早期的非全日制教育探索中,存在種種混亂,很多用人單位長期以來認為非全日制讀研就是“混文憑”,而部分考生恰恰抱着“混文憑”的目的去讀研,非全日制生無形中被打上“質量低”的標籤。儘管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錄門檻遠非昔日可比,但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對其認知依舊沒有太多的改變。此外,很多考生迷戀985和211等名校,一是這些學校沒有足夠的全日制指標,只能被迫選擇非全日制,二是有的學生在調劑過程中,也首選這些高校的非全日制,最終導致這些學生面臨就業焦慮。
第二,培養質量困擾。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差異較大,有在職人員和應屆畢業生,需求多樣化,導致學校對非全日制生的培養管理難度相對增加,管理相對鬆散,考核方式降低。儘管學校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一標準,但在教學資源的分配上,學校一般更多關注於全日制學生,多數老師心疼學生的工作生活壓力,可能會降低要求,再加上一些非全日制生對於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動機多樣化,導師帶非全日制生工作量明顯增加,耗費精力多,指導意願降低,導致培養質量也相對下降。
第三,時間精力困擾。非全日制生需要工作和生活兼顧,參與科研活動時間不足,在校接受學術氛圍薰陶時間有限,由於學校不提供宿舍,獎助學金覆蓋面小,而且非全日制生的學費明顯高於全日制生學費,因而即使應屆讀書的非全日制生也要為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奔波,不能集中全部精力用於學習和科研。
當然,非全日制生在一些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具有很強的優勢,尤其對於在職追求高層次教育和知識的考生來説,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可以讓實踐和理論充分結合,教學相長,綜合能力高度昇華。對於缺乏工作經驗的學生而言,則可能顧此失彼。
綜上所述,高校應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校企聯合培養,優化培養方案,強化導師職責,提升科研訓練力度,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其實,無論是全日制生還是非全日制生,都需要端正讀研的目的,明確目標,“高能力+高學歷”才是取勝關鍵,學歷只是門檻,成功最終靠能力。
【困惑四】第一學歷真的很重要嗎?
有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不少人是衝着好就業去的。然而,社會上流傳的“本科學校不好,考研也白搭”給了不少考生當頭一棒,真的是這樣嗎?
社會應淡化單純的學歷崇尚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
近些年來,一些用人單位興起不只看申請入職者的研究生是在哪所學校就讀的,還要看本科是在哪所學校就讀的,或者更看重第一學歷。不少人拿到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學位後,到市場上找工作依然會因為第一學歷沒有在重點大學就讀而被淘汰掉。甚至有人直言“本科學校不好,考研也白搭”。儘管這種過於看重學歷的做法有“唯學歷”之嫌,但它確實存在,並在短期內還難以徹底消除。那麼,普通校本科生報考名校研究生還有用嗎?
這個問題放在若干年前,其回答無疑是有用的,正是因為有用,才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今後是否還有用呢?只要社會上注重學歷的意識還存在,就依然還會有用,只不過其作用沒有以前那樣大。本科院校層次低被有的用人單位歧視的情況確實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用人機構都是如此,把特例普遍化,將“個別歧視”擴大化是違背基本事實的。令人感到反常的是,儘管這些年普通本科考名校研究生的作用降低,卻未能有效降低這樣選擇的熱度,不少人為了學校間的分毫差離和就業的點滴優勢仍不惜全力以赴,雖可以用就業的嚴峻程度加以解釋,從長遠的人生看未必就值得。
我認為,僅僅從就業角度看上什麼學校的研究生是小用,其大用在於自己的天性是否因此過程而改變,獲得充分有效的成長髮展與發揮。如果自己的天性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有上更好的大學讀研的過程,卻未必能讓自己在專業成長方面獲得有價值的改進,最多隻是獲得了上名校研究生的小用,難以得到上更好大學研究生的大用。從過去普通本科上名校研究生的實際情況看,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是大多數,真正獲得名校上研究生的大用的人相對較少。
根據這樣的實際情況,普通校本科生在報考名校研究生之外,事實上還有更多的途徑使自己獲益、改進。比如,認真評估一下自己,究竟是為了提高學歷和就業競爭力去報考研究生,還是有真正從事某一領域專業工作的興趣而報考研究生;自己報考研究生瞄準的是短期功利目標,還是長遠目標,目標是否明確;追名校追的是形式、名聲還是內容、實質;自己考研究生的動機、態度是否端正,定位是否符合自己。通過這些方面來改進自己,普通高校畢業生不必急着上某幾所名校,也同樣可以獲得與上名校研究生的大用相同的收穫。
當然,改變“本科學校不好,考研也白搭”這種觀念,還需要全社會淡化單純的學歷崇尚,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的時候應切實考察應聘者的實際能力與工作崗位的符合程度,而不是隻看學歷高低、出自何校。名校接受研究生的時候也需要更多精細的評估,使這股風氣得以降温。
從當下的情況看,考研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考生需要拓寬視野,改變唯有追求扎堆考名校一途的狹隘觀念,看到可以使自己獲益的多種途徑與方向,客觀實際地評估各個方向獲益大小及其相對於自己的現實性、可能性。把考研當作自己的志業,不必要畢其功於一役,也不是隻取華山路一條,每個人通向成長與成就的路徑都有多條。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