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時光倒轉到三十年以前,大學生可是一個了不起的詞彙,在那個全國錄取及畢業人數僅幾十萬的年代,進了大學校門,不僅無需學費,每月發給生活補助,畢業時也不用為工作發愁,因此被農村學子們喻為改變命運的跳農門。而一旦考上哈工大這樣的名校,那麼前途自然更加光明。
但就有這麼一個人,早在39年前,頂着16歲天才少年的光環考入哈工大,成為全村乃至全鎮的驕傲,但時至今日,已經五十多歲的他不僅從來沒有工作過,至今孑然一身,還蝸居在農村父母的土屋中,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金生活,他就是渴望超越數學家陳景潤的“數學痴漢”劉漢清。
(陳景潤)
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陳景潤和劉漢清都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並且為之廢寢忘食,可為何陳景潤成為數學家,而劉漢清卻只能靠低保度日呢?
一、共同的數學夢想
1964年,劉漢清出生於江蘇泰州戴南鎮雙沐村一個普通農户家庭,他從小天資聰穎,學業優異。
1980年,16歲的他第一次參加高考,就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那一年全國共有330萬人參加高考,大學錄取總人數僅28萬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劉漢清不僅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而且他的成績至今在村裏都沒有人能超越。
1978年,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席捲全國,文中介紹了民間數學家陳景潤,十年如一日,克服艱苦條件破解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成為我國知名數學家的過程,這讓劉漢清深受啓發,從此他也深深愛上了數學。
(劉漢清)
據他的高中老師介紹,雖然劉漢清智商極高,記憶出眾,但是在各門學科中都很均衡,並沒有顯露出數學方面的與眾不同。
而陳景潤初中時的數學教材,僅用了兩週就自學完成,顯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他那清華畢業的數學老師了了因材施教,為他講一些難度更高的數學知識,這使得陳景潤在少年時期,就立下志向,將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奮鬥終生的目標。
二、學習經歷不同
和16歲的天才少年劉漢清異曲同工, 新中國剛剛誕生的1950年,17歲的陳景潤考上了廈門大學數理系,邁入數學專業領域的殿堂,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同學和老師們也有不少是研究這個的,有着好的學術環境和資源。
(陳景潤的辦公室)
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時,陳景潤也沒有放鬆其它課程的學習,順利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四中當老師,雖然他不善言辭,並不適應中學老師的工作,但在母校關懷下,他得以調到廈門大學圖書館擔任管理員,這讓他在有穩定的收入的同時,還能利用圖書管理員這一清閒職位,大量查閲資料專心研算哥德巴赫猜想。
而劉漢清在報大學志願時,卻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好就業的工科類材料專業,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
和陳景潤相同的是,劉漢清也不善言辭,大學生活並不合羣,加上同班同學均為各地優等生,他的成績並不突出,這讓自視清高的他頗為不適,於是他決定以陳景潤為榜樣,自學成才搞數論研究,至於材料學的專業課程,幾乎一節都沒有上過,當工程師的目標也被他拋在了腦後。
(劉漢清的家)
四年間,劉漢清整天泡在圖書館,將關於數論的所有書籍往身邊一堆,然後廢寢忘食地進行推論演算,日復一日,結果每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的專業課全部掛科,系主任和輔導員本着愛惜人才和負責任的態度,先後規勸他先學好本專業,但劉漢清卻不為所動,繼續我行我素,最終由於掛科過多被留級.
但即便如此,學校也沒有放棄他,而是找來了數學系的老師,審閲他的演算,但是該老師看後認為,劉漢清的推論方式有嚴重的問題,從一開始就難以成立,對於這個評價,劉漢清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對方並不瞭解數論。
留級後,學校允許劉漢清到數學系旁聽,可他對老師的講解不以為然,而是縮回宿舍,繼續着自己的演算。學校想將他改到數學專業,他卻説,哈工大的數學系並不研究數論,拒絕轉專業。
三、研究方式不同
由於劉漢清專業課成績實在糟糕,最終他並沒有如期畢業,只得拿着肄業證書離開學校,分配工作自然沒有他的份。在離校時,一位女教授還替他落淚了,認為他痴迷學術未能畢業,實在有些可惜。
(劉漢清的房間)
當其它大學生都歡天喜地奔向所分配的工作崗位時,劉漢清卻揹着行李回到了村裏,他沒有畢業的消息很快傳遍全鎮,他從昔日全村的驕傲,很快成為家長們口中的反面典型,不過他並不在意村裏人的目光,而是鑽進家中低矮陰暗的偏房,繼續投入到數論推理中。
從此,劉漢清即不外出找工作,也不下地幹農活,每天除了吃飯,就是關在自己的房裏做演算,也從不和外界交流自己的推論結果,母親有時小心翼翼地叫他下地幫忙,他就大發雷霆,説影響了自己的數學研究。
而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工作後,輕閒的工作不僅使他有時間專心於哥氏猜想研究,館裏豐富的數學文獻還為他提供了大量研究數學的工具,這使他如虎添翼,在演算有了一定進展後,他將對猜想的論證觀點寫成論文,寄給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獲得指導。
(高中同學看望劉漢清)
華羅庚看了論文後,對陳景潤的數學功底大加讚賞,當他得知論文的作者只是個圖書管理員時,便決定將其調到中科院數學院研究所,讓他才盡其用。這樣一來,陳景潤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研究中。
四、結局迥然不同
有了華羅庚指導後,陳景潤的研究勁頭更足了,為了查閲外文資料,他還自學了英、俄、法、意、西等多國語言,在經過十多個春秋的埋頭鑽研後,他發表了《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論文,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證明。
論文引起全球數學界的關注,他的證明方法和觀點得到一致認同,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還將它納入大學教材,命名其為“陳氏定理”。
除了證明哥氏猜想,陳景潤還對塔裏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等數學理論,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結果,成為享譽中外的數學家。
(校友們資助劉漢清翻建的新居)
而劉漢清呢,卻一直將自己封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推論中,三十年如一日,即沒有外出工作,也沒有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家中生活越來越貧困,有時一天只吃兩頓飯,但他仍然無動於衷。
2012年,當地政府針對劉漢清的情況,為其辦了每月400元的低保,他的境遇見報後,引起當年哈工大校友們的關注,在大家的幫助下,劉漢清家的危房得到了改造,他也用上了智能手機,開始用聊天工具和外界溝通。
在前來看望劉漢清的校友中,企業高管、大工程師、高校教師比比皆是,和他們相比,劉漢清顯得是那麼落魄和寒酸,巨大反差之下,他的母親難過地説,要是漢清能像他們那樣該有多好。
(劉漢清準備出門赴同學宴)
但是,劉漢清並不後悔自己的半生選擇,他仍然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業,一旦自己的研究成果面世,將很快能和自己的偶像陳景潤一樣功成名就。
為了幫助他驗證多年的研究結果,做媒體編輯的校友崔明,將他的演算成果交給了中國農業大學數學系的教授潘承彪,潘教授勉強翻了幾下,嘆道:第五頁的論證就有問題,很多地方證明不太明確。於是不再往下翻,將文稿退給了崔明。
當崔明將結果告知劉漢清時,他卻傲氣地回應:一眼就能看懂的地方,還需要證明嗎?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是他始終跳不出自我為中心的定性思維,很難得出突破成果的根源。
雖然在研究早期,陳景潤也是個民間科學家,但是他善於利用外界資源,虛心向前輩學習,這使得他順利進入官科行列,有了更多的資源支持和學術幫助,從而收穫了勝利的果實。
(劉漢清在校友宴會上)
雖然劉漢清不承認自己是個“民科”,但他卻犯下了民科最大的毛病,那就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缺乏對理性和科學的敬畏,即不向外界尋求幫助,也不虛心請教數學方面的大師,而是想當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徒勞地堅持,最終不僅毀掉了自己本應光明的前程,還拖累了年邁的父母,所留下的,只是狹小老屋中,撒滿一地寫滿數字的破舊黃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