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盯上學前幼兒,5歲娃一週近20節網課

“2到8歲學什麼?學思維,學英語……”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在小區,徐麗等電梯時總會聽到這樣的廣告,畫面中抱着平板電腦上網課的萌娃,讓她不由自主聯想到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幾乎要被洗腦了,感覺在線教育好像突然成了學前標配。”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胡旭晟同樣關注到這一現象。他建議,明確禁止面向學齡前兒童發佈在線教育廣告和提供電子產品。此言一出,再次引發熱議,越來越多家長開始反思如何理性選擇。

在線教育盯上學前幼兒,5歲娃一週近20節網課

現象

廣告在輪番轟炸曬單成例行任務

“售完下架!限購一次”“對不起,我們免費了”“家長們不要私聊我了,是真的,不要2899!不要899!49元10課時還送禮盒”……同樣的限時報名、同樣的超級大禮包,價格從49元到29元,甚至到0元。

“如果將品牌擋住,根本分不清是誰家的。”不少家長反映,社交網站、微信公號上隨處能看到學前在線教育廣告,手機短信也常被在線教育機構輪番轟炸。

隨着多家在線教育機構佈局學前市場,跑馬圈地混戰之下,競爭日趨激烈,學前在線教育廣告也愈發同質化、誇張化。鋪開一片的豐厚教具與低價誘惑,難免令人心動。

報名低價體驗課後,家長往往需要添加機構老師微信,被拉入到微信羣中。“體驗課一般為期兩週,開始老師是比較熱情的,也沒什麼推銷信息。等到第二週,便會每天多次在羣裏發佈促銷信息,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動家長為孩子繳費。”亮亮媽媽回憶,最誇張的一次體驗課中,老師將羣名都改成了“某某班級限時曬單羣”,“我找了半天才找到,一眼看過去還以為自己進了微商羣呢!”

除了流量平台,各在線機構的廣告也深入到傳統論壇、網帖之中。有家長表示,有時想去搜索關於某些在線機構教學效果的客觀評價,但往往連翻多頁,所謂“測評帖”都是複製粘貼、圖文並茂的吹捧式回覆,根本找不到來自真實家長的使用感受。

“邀你限時0元領超值數學思維課程”“送你開學季專享北美外教課禮包”“你的好友喊你領開學福利!”……每到週一,劉曉雅的朋友圈便會被鋪天蓋地的曬單廣告刷屏,“大家都心照不宣,知道這是網課平台的常規操作。”

事實上,劉曉雅也是“曬單族”中的一員。“不想騷擾別人,可這樣才能給孩子多兑換幾節課,只好硬着頭皮去做。”有時候,劉曉雅忙起來忘了發,很快就會收到來自平台老師的提醒,“要上傳孩子照片製作所謂的個性化海報朋友圈,然後截圖保存上傳,每週一次,成了例行任務。”

體驗

錄播課效果欠佳直播課狀況百出

去年底,小鵬媽媽為5歲的兒子報了思維、語文兩門錄播AI課。平時工作緊張,她常讓孩子自己拿着平板電腦學習。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兒子明顯有了“應付”情緒。

“前面動畫片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到了答題環節為了趕快通關,經常一通亂點。”小鵬媽媽介紹,這些AI課的題目設置規則是如果點錯了,錯的答案就晃悠一下,併發出提示音效,孩子自然就去點另一個了,也不知道到底掌握了沒。

至於語文課程,她發現其中的認字環節數量過少,且非常簡單,孩子幾乎日常生活中早都認識。但到了詩歌和故事環節,內容相對深奧,孩子又不太喜歡,“感覺就是看了個熱鬧,不過看了總比不看強吧!”

小鵬媽媽反思,可能AI課也同樣“費媽”,最多作為家庭輔導的一種手段。“有個朋友家孩子更小,她每次都跟着一起看,還和孩子做練習冊,玩教具。她就感慨説一年兩千多元太值了,送那麼多隨材,都省下買玩具的錢了!”

同樣沒太多時間陪孩子上課的童童媽媽,深知女兒專注力一般,“我不陪着就總溜號”,特意為孩子選擇了在線直播課程。相比提前錄製完成,通過簡單答題與孩子“互動”的AI課,屏幕對面是真實的老師。“會時不時叫她的名字提問,好歹能把注意力叫回來。”

但在英語直播課方面,童童媽媽一直沒有找到特別滿意的機構。“不是説只要是外國人,就都能教好英語,我們就遇到過菲律賓的老師,那個口音……”而比較受認可的好老師又很難約,甚至得提前好幾天。有時候約到的老師教學經驗不太豐富,孩子就不太喜歡,上課興趣一般。

此外,因為童童屬於起步階段,“一對一”形式的話孩子比較緊張,“一對多”又涉及學伴問題,“經常想説的話還沒説完就到下一個了,老師也不知道聽不聽得見。”

困局

在線課越報越多總時長難以承受

對於家有二寶的田靜來説,在線教育似乎是個很難讓人拒絕的選擇。“家裏人手本來就緊張,如果帶哥哥去線下機構上課,來回路上要佔用時間,在那邊陪着上課也不方便照顧妹妹,不如在家上網課方便。”去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更讓她不再猶豫,“線下説停課就停課,連貫性也沒辦法保證。”

在朋友的推薦下,田靜先給兒子報了門英語AI課,“一年兩千多,倒是比線下班便宜多了。”半年下來,看兒子堅持得還不錯,田靜倍感欣慰,又開始對平台上的語文課動心,“老用户報名的話有優惠,索性就又加一門。”今年春節過後,田靜再次被新推出的思維課吸引,“感覺語數外一個不能少,體驗課的老師也一再強調思維啓蒙的重要性,考慮到孩子也快該面臨幼小銜接,乾脆一口氣全報了。”

成為平台重度用户後,田靜發現自己有點停不下來,“看到有個9元試聽的少兒編程體驗課,就也順帶報名了,沒想到孩子也挺感興趣,一咬牙也給報了,最近還在考慮要不要來個美術課,因為身邊不少人都在學。”給兒子報課之餘,田靜想到2歲多的女兒也可以“沾個光”,“反正現在有的課説是從2歲就能上,權當給她看動畫片。”

週末,田靜發現一向乖巧好學的兒子鬧起了情緒,抱怨自己課太多。“我們仔細一盤算,發現還真是個問題。之前總覺得每節課也就15分鐘左右,可不知不覺越報越多,現在每週語數外三門加起來就有15節,另外還有2節編程課,2節口語課,如果再報美術,眼看就要突破20節,對5歲孩子來説,總時長確實有點難以承受。”

建議

在線教育莫盲目跟風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教育日漸火熱,但我們需要始終保持理性思考,合理利用資源,把握分寸尺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談到,我們既不需要將電子產品或在線教育視為洪水猛獸,採用“一刀切”的方法簡單將其摒棄,也不應當讓這些成為學齡前兒童的必需品,盲目跟風陷入其中。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説,應該選擇適合這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徵的方式,更注重遊戲性和互動性。”儲朝暉認為,這裏的遊戲並非是指在電子產品上玩虛擬遊戲,而是要儘可能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體驗與人交往互動,在自主遊戲的過程中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

“家長希望讓學齡前兒童接受啓蒙本身無可厚非,因為一味強調‘零起點’未必科學,也並不現實。我們鼓勵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但不意味着是要通過報班上課來進行。”在儲朝暉看來,幼小銜接不僅是知識的銜接,更是能力和習慣的銜接,“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學習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背後的基礎能力培養。現在一些在線教育機構過度販賣焦慮,家長盲目跟風選擇,只是強調孩子的識字量、單詞量、計算量,卻沒有關注學齡前真正應當鍛鍊的運動協調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93 字。

轉載請註明: 在線教育盯上學前幼兒,5歲娃一週近20節網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