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推動新文科發展,培養具有卓越思維的人才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推動新文科發展,培養具有卓越思維的人才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承擔着重要的職責與使命。建設新文科,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更是解決人類發展面臨新問題的新思維和新方法。

自從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啓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以來,新文科建設備受關注。

如何建設面向未來的新文科?

作為一所以文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的校長,同時又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學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認為,新文科建設除了對傳統人文哲社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要求以外,對於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強烈的使命感,通過新文科建設,培養具有卓越思維的,面向未來的人才——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啓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隨後,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就發佈《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設成為各個高校的關注焦點。

那究竟該如何建設新文科?新文科的建設目標究竟是什麼?

社會大變革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關係社會的繁榮發展。

文科教育是培養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產生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早有觀點認為千年前歐洲發展的每個重要節點,幾乎都是吸收東方文明而完成。數千年來,中華文明雖經多次戰爭紛亂,卻仍然培育了“融合與協調的智慧”。我們在欣賞、汲取西方文明時,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自身的傳統文明。

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告訴人們,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有可能來臨,超人類革命可能發生。提供人文關懷,防止人類的異化,讓人類成為超越自身侷限、地球侷限並擁有無限關懷的宇宙物種,就需要新文科的啓明。人比宇宙的星球更可貴!世界人口才70億,可銀河系有400億顆星球,可觀測到的宇宙的球體星球至少為2.8×1024顆。人文關懷、探索未知、服務社會,是新文科永恆的使命。

中國新文科,首要答好三個問題

新文科應該為國家的卓越發展服務,為卓越人才的培養服務。人類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史,提醒我們需要自省、自覺、自信,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思維。

推動新文科發展,有兩個問題我們永遠都無法迴避,一是“李約瑟之問”:儘管中國古代有諸多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二是“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事實上,李約瑟講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這一問題更關注的是現代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如音樂、美術、體育、社會學、科學、工程等為何沒有在中國誕生。學術界的主流認知是,原因之一在於古中國忽視形式邏輯,缺乏健全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

錢學森所談的也不是一般的教育和育人,而是如何傑出和卓越。他深知人文美育和思維的重要性,在世時一直夢想着建立能融合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的另一門類:思維科學技術。

“錢學森之問”,表面問的是為何培養不出獨創性的傑出人才,實際提醒我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尚且缺乏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今天,中國GDP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們學習的知識學科專業體系和育人模式大多來自西方,被世界廣泛接受的源自我們自己的獨特貢獻不多,由此衍生出第三個“之問”:如何才能提供源自中國並能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學科專業體系並真正擁有國際話語權,進而真正實現卓越。這既對新文科的發展形成挑戰,又提供了重要機遇。

新文科建設重在構建新的學科範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認為,新文科建設重在構建新的學科範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新文科發展不僅應該關注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思維和精神;不僅僅要關注智慧,更應該走向智能;不僅僅要注重並保持文科特色的思維發散,同時也要創造文科特色的思維收斂。

卓越來自健全的思維。每個人都有卓越的可能,即便一些人身有殘疾,他們的另一些器官也會變得更加靈敏。思維的缺陷導致缺乏創造力;精神的缺陷導致缺少幸福感;教育的缺陷導致難以培養健全的人和卓越的人;文明的卓越需要文科的卓越。

但是,一個人能否卓越,源自其思維層面是否卓越。

正如生命的DNA基因是由A與T、C與G四種鹼基按照互補原則二二匹配所成,人類卓越基因的構成在我看來,也有類似規律,這是由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四種思維方式二二互補匹配所成。這個判斷對新文科的卓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創造是卓越人才的最核心要素。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它們的基礎都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這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思維基本要素訓練方面的缺乏與缺陷,會導致人才的創造能力方面的缺陷,甚至人格和認知方面的缺陷。

幸福來自健全的精神。它包括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信仰精神。從幸福躍升進階到卓越,需要思考格局和使命擔當上的幫助和提升。

科學精神,高於科學知識和技能,其第一要素是質疑,有質量的疑問、有依據的懷疑;人文精神,高於人文知識和技能,其第一要素是關愛,是與內心自我的和解、對他人和周邊及環境生態的關心和愛護;信仰精神,高於智慧説教和技巧,其第一要素是使命,是自我加冕的對家庭、社區、國家、民族、文明、人類的使命。如果缺少了這些基本要素,心理疾患和空心病就會乘虛而入,卓越更無從談起。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推動新文科發展,培養具有卓越思維的人才

強化使命意識,通過卓越學術牽引育人卓越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新文科建設需要強化“使命”意識。高校新文科建設應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在開拓文科學術研究新領域、新方法、新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學術卓越追求育人卓越,進而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

就高校而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然肩負着 “育人、文明、發展”三大使命。

育人使命就是培養馬克思所倡導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文明使命就是參與建立源自中國能走向世界的知識學科體系;發展使命就是為社會和生態發展提供新的力量源泉和工具。僅以華東師範大學而言,學校聚焦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如 “教育+”“生態+” “智能+” “國際+” “健康+”,對接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為社會提供幸福解決方案。

首先,新文科建設需要加強跨學科研究,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產出卓越學術成果。學術卓越包括:前沿交叉研究、戰略導向研究、冷門絕學研究。

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推動文文、文理、文工交叉融通,需要加強跨學科研究,用人文社會科學回應新技術出現的新問題,用新技術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

具體而言,學校通過設立相關基金,成立跨學科研究平台,立足國內外學科前沿發展,結合學校自身學科特色,重點關注智能教育、數字人文、社會計算、健康管理、大數據治理等領域,凝練了音樂畫、量子思維、智能教育等一批新的研究方向,資助立項一批重大跨學科研究項目,組建起多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批數字人文和知識圖譜研究平台,產出一批原創標誌性成果,着力推動形成交叉學科。

同時,要加快學術分類評價制度改革,構建以質量與貢獻為導向的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加強體現 “新基建”思路的文科公共服務創新平台建設。夯實數據基礎、工具基礎、平台服務,驅動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其次,新文科建設需要在中國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強化自由並全面的思維和能力教育,實現超越知識點的傳授,培養文科卓越人才。

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在育人全程貫穿“五育”融合的綜合素養提升和健全的思維與精神訓練養成,以培養適應新時代民族社會發展要求和世界趨勢的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

新文科建設以創新為導向,因此推進新文科教育,一方面必須尊重文科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新文科建設跨界育人新模式;另一方面必須超越知識點,加強思維教育。

為此,學校正重點打造《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系列課程和《共產黨宣言》《道德經》等四門經典課程,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包括思維導向的通識教育、前沿導向的專業教育、研究導向的教師教育、英才導向的智能教育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實現文科教育範式的轉變,不斷強化自由而全面的思維和能力教育,不斷富足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此同時,作為一所師範院校,我們注重探索打造新師範模式,強化價值引領,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第三,新文科建設需要加快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學科國際話語權和學術國際影響力。新文科建設強調以實踐問題為導向,基於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理論,產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成果,加大海外傳播力度,確立和提升學科的國際話語權。

為此,學校聯合學術數據庫和分析評價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科睿唯安,基於數據-專家-智能三結合,通過大跨度的交叉創新與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項目成果,共同研究併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簡稱:文科前沿),創立了“數智人”理論方法體系,透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的現狀與未來,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構建國際話語體系貢獻智庫力量,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確立被世界接受的中國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此外,高校還應該立足傳統特色優勢學科,持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建設、英文期刊建設等工作,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標誌性成果,傳遞學術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錢旭紅(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31 字。

轉載請註明: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推動新文科發展,培養具有卓越思維的人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