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錦江之星飯店耳熟能詳,可錦江之星最開始並不是國有賓館。最初,是民國奇女子董竹君一手打造了錦江之星,並將這家飯店發揚光大。而在錦江被收歸國有後,董竹君這個創始人卻開始遭遇不公,直至96歲,她仍然在為自己奔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951年,錦江飯店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家國有賓館,而這離不開董竹君對錦江的建設與打造。正因為她傾盡心血,像養育孩子一樣讓錦江茁壯成長,才有了被領導們所青睞的錦江飯店。那麼錦江究竟是怎麼吸引到一眾名流人士的呢?這就不得不説起董竹君歷經波折,被薰陶起來的審美。
董竹君幼時家庭窘迫,她的父母不得不把她賣到青樓當清倌,賣藝不賣身。這在青樓一呆就呆了兩年,直到她認識了革命黨人夏之時,她才逃出去與夏之時結婚。
在青樓的那幾年,她看到了上海最高級別的青樓格調的佈置,也是這時,她初初領會到美的格調。
而在她婚後,她去了日本讀書。1917年,董竹君在東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師畢業,在此之前她在這裏學會了花藝,粗通了設計,進步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觀念,而她之所學也皆沒有白費。
在她與夏之時感情破裂離婚後,董竹君帶着自己的四個女兒艱難闖蕩上海。1935年,她創立錦江川菜館,而且一開門就是滿堂紅。從這一年起,董竹君正式作為她自己,而不是督軍的夏夫人,出現在眾人面前。
若説眾人是看在董竹君的面子上蒞臨錦江,這未免也太過於虛假了。但是説大家是看在董竹君的巧手上光臨錦江,這話卻是對的。無論什麼樣的飯店,只要讓眾人感到舒服,感到賓至如歸,那麼大家才會第二次光臨錦江。董竹君便做到了這一點。
她在錦江的格調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當客人走進錦江,都無不為那隨處可見的盆景,魚鳥,鮮花所點綴起來的清雅脱俗的設置而驚歎。
除此之外,她還注重細節,每一張餐巾紙上都有雅緻的詩句,每一個餐盤上都有着清雅的竹之圖案,可想而知當時的錦江是多麼受名人雅士的追捧。
也正是因為她的別緻設計,客人們紛紛蜂擁而至錦江,使得錦江在短短時間內名滿天下。1951年,上海市二把手潘漢年等人來拜訪董竹君,希望錦江成為能接待世界各國政要的場所。董竹君出於愛國之心,欣然同意。
董竹君開辦飯店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盈利,只因她的革命朋友告訴她開辦飯店將更有益革命事業,因此她才創辦了錦江。可她從沒想過,有一天,她會被人排擠於錦江之外,更甚者後來錦江紀念冊上,她的職位全都消失不見,這對董竹君是錐心一擊!
在錦江成為國有賓館後,她以為她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可在不知不覺中,董竹君的權利已被架空。當有一天她組織開會議,可是卻被人告知會已經開過了,那時她的心情一定如同連綿不絕的陰雨一樣,晦澀。她本能告訴中央她遭受的一切,可她卻隻字不説。
董竹君不在乎利益,她只是想為心愛的國家做些什麼,如今或許是時候退休養老了,興許在她被架空後,她是這樣想的吧。無論如何,她退居到二線,她的身份也變成了董事長兼顧問。
董竹君一直是個知名大義的女子。她後來不追究,不説出自己遭受的苦難,在我看來,她是不想用自己的私事去麻煩國家。
可別人卻把她的知名大義,她的退讓看作是可以肆無忌憚的行事的意思。1986年,在錦江五十週年紀念日的時候,紀念冊上不再有董竹君的名字,不再有她的職位。
這一次,董竹君被徹徹底底排除在錦江之外了,而她也決定不再隱忍。
其實最初對董竹君的排擠,都是因潘漢年而起。可是時光荏苒,當董竹君在1955年知道這事後,又能怎樣呢?畢竟她那時早已退居二線
或許因為潘漢年開了這個頭,所以當86歲的董竹君知道自己作為創始人,為錦江辛苦半生,卻再也在錦江紀念冊上看不到自己,她又將多麼痛心啊!
大家可知,在董竹君奉獻出錦江後,她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在她沒有了經濟來源後,她一直是靠着出售物件過活。
雖然為了補償她的奉獻,上海市獎勵了她4萬元。可這4萬元僅僅是作為清理,遷移的費用。而在搬家後,董竹君手裏僅存了1萬多元。雖然,後來有人向上級反映了董的艱難,上級又給了1萬元給董竹君改善生活。錢是不少,可作為一位老人幾十年的總生活費,還是單薄了些。
她不在乎錢財,她只在乎國家,只在乎自己的孩子—錦江。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記住自己這個母親,她是因此才去抗爭的。可結果呢?
1991年,在錦江第二次紀念大會召開時,她沒有得到任何通知。1996年,她已經96歲了,可她還在為自己吶喊,為恢復錦江的歷史而爭取。
然而,她依然沒有得到該得的東西,只是這一次,在錦江四十五週年大會時,錦江總經理在會上提起了創始人及曾經的錦江老領導,表示感激他們的貢獻。
董竹君知道的時候,她熱淚盈眶。直至如今,在她辭世多年後,錦江的陳列室有了曾經創設錦江時的照片。這些曾經見證着錦江歷史的照片,或許很不起眼,可董竹君若地下有知,大概會欣慰吧。她曾經的奔走不是無用功的,錦江會銘記她,歷史會銘記她。
説實話,人這一生會經歷過許多苦難,或許還會如董竹君那樣遭遇不公。可作為人,我們不能只記得苦難,還要學會堅強,明確初心,懂得抗爭。
董竹君就做得很好,她一直堅強,獨自撫育子女,創立錦江。雖然因錦江遭遇過許多苦,可她也記得創立錦江帶給她的歡樂。她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也知曉抗爭的艱辛,可她做了。
曾幾何時,許多人只記得順從他人,忍讓退避,不斤斤計較。可在該計較的事情上,我們也要去爭取,懂得説不。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受苦的,是為了在人間瀟灑快樂走一遭,苦難若無可避免,那麼我們就應學會樂觀豁達,堅強抗爭。這一生,我們要過得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