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科普豐富學生假期生活
什麼是蛋白質?氨基酸有幾種?哪些食物裏的蛋白質又多又好?近日,深圳的科研工作者和山東省招遠市倉口陳家村的學生們開展了一場有趣的線上“頭腦風暴”——認識蛋白質。
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把傳統科普項目“博士課堂”搬到網上的一次嘗試。今年寒假期間,該院招募了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擔任志願者,計劃與倉口陳家村合作開展5次線上科普活動。除了蛋白質,科研工作者們還將陸續為學生們揭開細菌活動、抗生素殺菌等常見科學現象背後的奧秘。
科研工作者線上講解關於蛋白質的趣味知識。受訪者供圖
讓低年級學生理解抽象的蛋白質並不容易。對此,科普志願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馬寅仲費了一番心思,他圍繞營養和成長相關話題設計課程,選取貼近生活的角度,通過類比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把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過程比作‘拼樂高’,把人體循環系統比作‘城市交通網’,學生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些概念。”
“身體裏的蛋白質會不會全部耗光?”“吃燕窩是不是就是吃蛋白質?”“新鮮魚和冷凍魚的蛋白質有沒有區別?”通過網絡視頻系統,倉口陳家村的學生們提出了不少有趣的問題,在師生互動中加深了對蛋白質的理解。據工作人員統計,當天村裏有40多名學生參與了認識蛋白質的線上科普活動。
倉口陳家村的學生們參與“博士課堂”科普活動。受訪者供圖
2016年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就開始舉辦“博士課堂”,涵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工程與技術四個科學門類。目前,該院有71位科研工作者參與“博士課堂”授課,開發了100多門趣味前沿科學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在深圳的部分中小學落地,還通過網絡把科普的觸角延伸到了陝西、內蒙古、新疆、廣西、山東、港澳等地。
科技部2020年12月發佈的2019年度全國科普統計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以多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科普傳播更加廣泛,網絡化線上參與模式不斷湧現,成為近年來科普活動的亮點。同時,不少科普工作者反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科普越來越成為科普活動不可或缺的形式。
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把連續10年線下舉辦的“公眾科學日”搬到了線上,成為了50萬人次在線觀看的網紅活動。“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高質量線上科普課程,讓科學的種子播撒得更遠,在更多小朋友心中生根發芽。”馬寅仲説。(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