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周瑜在東吳政權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從孫策時期就已經加入東吳陣營,而且地位比較高。

一定意義上,可以説他是孫策創業的合夥人,而不是普通的下屬。原因很簡單,他是帶資入股的,來的時候自己就帶了一部分人馬。

孫策留給孫權的班子是,他父親孫堅時期的一部分老臣,以及他在江東創業期間招攬的文臣武將。而在孫策自己招攬的文臣武將之中,周瑜在孫策還在世的時候,地位就已經非常高了,遠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孫策臨死時,給孫權的遺囑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不僅是因為周瑜比較有主意,能力強,也是因為周瑜實際上是孫策時期加入孫氏陣營的文武臣僚的領袖,重要將領都會唯他馬首是瞻。周瑜的態度,可以影響其他將領的態度。

孫權繼位時年齡還很小,沒有能力獨自執掌東吳內外大局,所以必須在內部事務上依賴張昭的協助,而在對外事務,尤其是軍事問題上,必須得到周瑜的支持。而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槍桿子顯然比筆桿子更重要,能否掌握得了軍隊,會直接決定自己能否順利繼承全部權力。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託孤在三國時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結果是蜀國“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只是諸葛亮的兒子年齡太小,沒有能力繼承諸葛亮的權力。司馬懿是曹丕、曹叡兩代皇帝的託孤大臣,結果他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政權,兩代之後篡位自立。孫權死後,諸葛恪也成為執掌東吳內外事務的權臣。

這時候,孫策等於託孤給張昭和周瑜。稍微不同的是,周瑜這時候領兵在外,並沒有當面託孤。孫策死後,周瑜也長期率兵在外,內政事務則由張昭協助處理。孫權則還處在實習期,才剛開始學習處理內外事務。

霍光是漢昭帝的託孤大臣,漢昭帝曾説,他對霍光是很害怕的。孫權這時候的情況與漢昭帝還不同,因為孫權割據江東,軍事上要有所作為,還必須依賴周瑜。但同時,作為君主,軍隊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握,而必須通過別人去指揮,顯然也是讓他感到壓力比較大的一件事。如果他和周瑜出現意見分歧,周瑜一怒之下,率軍而來,他就很尷尬了。

所以,這時候孫權對周瑜的感情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時如芒刺在背,必欲取之而後快,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賴周瑜來抵抗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以及彈壓東吳的各級將領。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到赤壁之戰前東吳君臣關於戰與降的討論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暴露得比較清楚了。在周瑜回來之前,東吳內部存在投降與抵抗兩種意見,而且主降的還是孫策託孤的另一位重臣張昭。

張昭這時候為什麼主張投降呢?魯肅説得對,孫權投降了就不能南面稱孤了,而張昭、魯肅這樣的地方豪族不管跟誰混,只要想統治這個地區,都必須得依靠他們,反正他們都是當臣子,給孫權當臣子也是當,給曹操當也是當,沒什麼太大分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張昭的態度實際上反應了東吳不掌握軍權的文臣們的主流態度。因為他們是文臣,不掌握軍隊,而在軍事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他們的重要性遠不如掌握軍權的將領們。但是,只要進入和平時期,他們的地位會比武將上升得快很多。

東吳一旦決定與曹操正面開戰,那麼東吳的所有資源都必須服從於軍事需要,而這個戰爭必然會交給周瑜指揮,那麼張昭的地位自然而然的會下降。

所以,張昭選擇了勸孫權投降。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更有意思的是,這時候孫權其實已經打定主意要抗曹了,魯肅説的道理他自己早就懂了。但在魯肅説出來之後,他馬上表示同意,卻仍然不是最後決定,而是要等待周瑜回來之後再做最後決定。

周瑜回來之後,文官勸降,武將主戰,各不相下。可以想象一下,這時候孫權內心的陰影面積有多大。名義上孫權是東吳之主,但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己的文臣武將卻要勸周瑜來拿主意,那麼,東吳到底是誰説了算,是孫權還是周瑜?

但同時,孫權也很清楚,無論是戰是降,周瑜的決定都是決定性的。即便孫權自己已經打定主意要戰,也必須爭取到周瑜的支持,才有可能付諸實施。

周瑜的選擇自然是非常正常的,主戰。但他在見到孫權之前,裝作非常淡定的樣子,虛懷若谷,虛心聽各方面的意見,並沒有明確表態到底是主戰還是主降。見到孫權之後,才終於明確表態,他本人是主戰的。這是符合周瑜的利益,也符合孫權利益的選擇。

赤壁之戰後,周瑜在東吳的聲望和地位更加水漲船高,但周瑜此時畢竟年齡並不大,才只有36歲,仍然可以從容地為東吳的整體利益服務。而孫權則在此期間,逐步調整和培養他更能夠控制的將領,來掌握軍隊。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瑜沒有早死,而是孫權早死,東吳出現一個幼年即位的主公,而周瑜別説像司馬懿那樣長壽,哪怕只是活到五六十歲,他的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吳國是否還能繼續姓孫,就很成問題了。

孫權運氣好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健康狀況不錯,很長壽,而周瑜卻短命,才36歲就去世了。周瑜去世之後,孫權才終於完全掌握了東吳的內外權力,他自己提拔起來的呂蒙等將領也已經在軍中嶄露頭角,他本人也通過幾次抗曹和圍攻合肥,積累了更多的政治和軍事經驗,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君主。

周瑜死後,孫權一度給周瑜很高的評價,給予各種豐厚待遇。但是,在對待周瑜的孩子的問題上,孫權就暴露出了他內心對周瑜的另一面,周瑜的兩個兒子,長子周循早亡,次子胤因罪被貶,還是諸葛瑾等人後來求情,才準備啓用,結果周胤死了。

周瑜的侄兒周峻也因為周瑜的原因,被拜為偏將軍。周峻死後,全琮推薦周峻的兒子周護為將,孫權表示很生氣,直接説:“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就是説,這時候孫權不同意用周護為將,但又要向全琮等人表態,不是不念周瑜的功勳了,而是因為周護“性行危險”。但這樣的辯解顯然很無力,恰好説明孫權當時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文武臣僚中間不少人認為,孫權對周瑜過於刻薄寡恩,不念周瑜的功勳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90 字。

轉載請註明: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