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前,“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公佈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有159人,佔比5%。其中,來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願報考的新生分別有38人、8人;985高校包括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
“雙非”高校能吸引“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研究生,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學校研究生招生的吸引力。但是,高校不應把招收多少(比例)的名校畢業生作為研究生招生的業績、指標。所有高校都應努力推進破除唯學歷、唯名校評價機制,形成不看重學歷而看重能力和素質的評價體系。
近來,“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讀研這一“逆向考研”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逆向考研”這一説法暗含把高校分三六九等的意思,認為從“雙非”普通高校到“雙一流”高校是“正向”,而從“雙一流”高校到“雙非”普通高校則屬“逆向”。這給選擇“逆向考研”的學生很大的壓力,似乎是不追求上進,或者是考不上“雙一流”高校讀研,才選擇“逆向考研”。好在不少選擇“逆向考研”的學生,往往能夠看淡學校身份,並根據自己的學業規劃,理性選擇學校、專業。
也就是説,“逆向考研”的學生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進社會轉變對學歷、名校的看法。從“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選擇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讀研,屬於正常現象。從學校辦學角度看,“雙一流”本來就不是學校的身份標籤,我國有關部門也反覆強調“雙一流”是建設名單,而非建成名單,因此,所有高校是平等競爭的,普通院校的學科、專業並不比“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同類學科、專業差,甚至更具特色,就業前景更好。
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給大學貼身份標籤,不僅會加劇唯學歷、唯名校評價導向,還影響學校之間平等競爭。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就抱怨,不管怎麼努力辦學,似乎都無法突破身份侷限,於是主動“迎合”這一評價體系。不僅努力“躋身”有關建設計劃外,還採用一系列與名校相關的指標來體現辦學業績,比如把本科畢業生名校考研率(考研被名校錄取的數量、比例)作為學校本科教學成就,或是用名校畢業生錄取率作為招生業績。
高校應該對影響自身辦學的唯名校評價具備警惕意識,特別是在當前,勿以“逆向考研”人數評價研招吸引力。不論是以本校學生的“名校考研率”評價本科辦學,還是以本校錄取名校畢業生的數量和比例來評價研究生招生吸引力,從長遠來看,都會對本校的招生工作造成負面影響。越是強調名校身份,就越與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因此,必須淡化“逆向考研”這一概念,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興趣,不依據學校身份,而是根據學科、專業的質量、特色自主選擇報考研究生。為治理唯學歷、唯名校等教育評價頑疾,所有高校都應該有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實際行動,不要再把名校考研率、名校畢業生錄取率作為評價指標,而是要構建重視學生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系,引導學生以提升能力而不是提升學歷進行個人學業發展規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繫(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