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蒙古人退出歐洲舞台,俄羅斯崛起的轉折之戰,烏格拉河戰役
15世紀的時候,金帳汗國徹底的分崩離析,在蒙古人統治下隱忍了兩百年的俄國人在伊凡三世的帶領下掀起了一系列反抗蒙古統治並收復領土的戰鬥,其中烏格拉河之戰奠定了伊凡三世的統治,也使得伊凡三世獲得了沙皇頭銜,更為後來建立沙皇俄國打下了基礎。
一、扮演反派的大帳汗國
故事的開端得説一説扮演反派角色的大帳汗國和他的統治者阿赫麥德汗,金帳汗國崩潰後大帳汗國繼承了其名義法統也繼承了對羅斯諸公國的統治權,汗國的統治者可汗阿赫麥德(也譯作阿米黑汗)在1460年穩固住了汗國的局勢,並改變了外交策略和克里米亞汗國以及諾蓋汗國恢復了關係,然後通過外交關係恢復了大帳汗國在裏海東北部的一些領土。
《俄羅斯編年史》中記述,阿赫麥德汗第一次對俄羅斯人發動戰爭是在1468年,據説他所率領的軍隊橫掃了梁贊公國,並在奧卡河和基洛夫地區四處劫掠,搞得當地雞飛狗跳,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但幸運的是阿赫麥德的軍隊沒能繼續向莫斯科進軍,他的盟友烏茲別克汗國突然背刺,迫使他率領軍隊返回撒萊。
俄國人的記仇小本里還記錄了另一件頗為有趣的事情,據説阿赫麥德對奧斯曼非常的不服不忿,因而引起了威尼斯人的注意,雖然威尼斯在1470年和阿赫麥德建立了外交和貿易關係,並支持他去拉奧斯曼的仇恨。據説阿赫麥德不但和威尼斯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他還和匈牙利以及立陶宛結成了軍事同盟,共同對抗奧斯曼的軍隊。
但是他們的同盟並未能夠阻止奧斯曼勢力的擴張,克里米亞臣服於奧斯曼蘇丹給大帳汗國增加了不小的軍事壓力,甚至經常截殺大帳汗國的外交使臣。對阿赫麥德來説麻煩不止來自於奧斯曼和克里米亞,曾經附庸他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也開始反抗他了,伊凡三世首先是停止了朝貢,然後又中斷了和大帳汗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更和克里米亞汗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二、伊凡三世的反抗
對於伊凡三世來説,大帳汗國的局勢變化可以説是戲劇性的,此前他完全沒有料到克里米亞會和大帳汗國陷入敵對狀態,儘管克里米亞完全臣服於奧斯曼也不是他想見到的,但是眼下結盟可以為莫斯科緩解來自阿赫麥德可汗的軍事威脅。
在和克里米亞汗國一起襲擊了立陶宛控制下的烏克蘭地區以後,伊凡三世徹底的終止了對大帳汗國的依附,他還中斷與大帳汗國之間的朝貢和貿易關係,並在不久之後宣佈自己為全體羅斯公國的唯一統治者和保護者。
雖然《俄羅斯編年史》中並沒有記錄伊凡三世大公是具體在哪一年做出瞭如此驚人之事的,但是他確實在1476年到1480年左右激怒了大帳汗國的統治者—阿赫麥德汗。在《沃洛格達彼爾姆年鑑》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阿赫麥德汗在1480年派出了外交官譴責伊凡三世破壞協議,並連續9年沒有朝貢,但這些野蠻的韃靼人外交官被沙皇伊凡三世驅逐了。”
如果這份記錄沒有任何注水的話,那麼伊凡三世應該是在1472年就開始對蒙古人進行反抗了。正是這一年伊凡三世迎娶拜了佔庭的索菲亞公主,也正是這一年伊凡三世給自己的王國冠上了“第三羅馬帝國”的稱號,並在自己的小宮廷裏以羅馬皇帝(沙皇)自居。
那麼為何大帳汗國在這9年中一直沒有對莫斯科採取軍事行動?事實上軍事攻擊並非沒有,在《利沃尼亞記事》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大帳汗國從1470年開始一直在對抗克里米亞汗國和其背後的奧斯曼帝國,對莫斯科實施攻擊的是阿赫麥德汗的盟友——卡西米爾四世。”但是在這場軍事行動中波蘭和利沃尼亞騎士團並沒有過於深入俄羅斯的領土,他們僅僅在普斯科夫地區不斷的實施劫掠。
1480年6月的時候,阿赫麥德汗終於抽出了時間去懲罰令他感到厭惡的伊凡三世了,他派出了許多的輕騎兵在奧卡河沿線地區從事偵查活動。《俄羅斯編年史》中稱阿赫麥德汗在實施軍事行動之前大放厥詞,宣稱要毀掉莫斯科,讓伊凡三世來舔靴子,就像拔都汗征服全羅斯公國時一樣。
當時伊凡三世的宮廷裏也因為阿赫麥德放下的狠話而震驚不已,許多貴族開始私下裏勸告他們的“沙皇”儘快逃離蒙古人,另一些人則堅持要和蒙古人決一死戰,據説伊凡三世為此徵集了全莫斯科人的意見,最終大部分人堅持和蒙古人戰鬥,於是伊凡三世立刻下發了動員命令。
三、戲劇性的烏格拉河決戰
伊凡三世在下發了總動員命令後按照傳統到聖母院去祈禱,期望聖母保佑他能消滅大帳汗國的軍隊,帶領整個俄羅斯走向勝利。就在他祈禱的同時,阿赫麥德與他的盟友,波蘭和立陶宛以及利沃尼亞騎士團也在積極的準備,他們從普斯科夫,卡盧加和奧卡河三路進軍夾擊伊凡三世。
面對敵人三路進軍的局面,伊凡三世決定兵分三路迎戰,第一路由他自己親自率領前往流經莫斯科東南地區的奧卡河流域和阿赫麥德展開決戰,第二路由伊凡三世的兒子伊凡·莫洛多王子率領前往卡盧加阻擋波蘭軍隊,第三路由帕特里切耶夫親王的兩個兒子,雅羅斯拉夫王子和伊萬王子帶領2萬人馬前往普斯科夫阻擋立陶宛軍隊。但他還留了後手,那就是隱藏起來第四路軍隊,如果前三路拖住了敵人,那麼第四路作為機動部隊擇機對任何容易下手的敵人實施致命打擊。
阿赫麥德在8月知曉了伊凡三世的行動後決定繞道而行,他打算避開對方的主力,從俄羅斯西部地區的烏格拉河進軍和波蘭立陶宛聯軍形成並進之勢,但是行動並不如預期的那般順利,大帳汗國的軍隊在烏格拉河實施了四次強渡,但都沒有成功。
《俄羅斯編年史》中稱:“莫斯科軍隊的火槍手都裝備了特意訂做的加厚板甲,大帳汗國士兵使用的弩雖然可以威脅到當時的主流板甲,但是無法擊穿這些超規格的重甲,從而莫斯科軍可以在灘頭上頂着蒙古人的火力壓制對方。”
這份編年史中還説阿赫麥德的軍隊還沒有火槍火炮,他們的人數優勢也被烏格拉河抵消了,所以莫斯科軍佔據着全面的主動權。
另一方面伊凡三世的盟友克里米亞汗國在烏克蘭地區對立陶宛實施了襲擊,他們還威脅到了大帳汗國軍隊的後勤線,這使得阿赫麥德汗無法下定全面決戰的決心,從而讓伊凡三世有充足的時間將軍隊從奧卡河轉移到烏格拉河。
雖然莫斯科的軍隊佔據了火力和地理優勢,但是他們也沒有能力發動全面反擊擊潰大帳汗國的軍隊,而大帳汗國也沒有能力渡過烏格拉河建立橋頭堡,雖然小股隊伍的戰鬥不斷,但是雙方基本處於大眼瞪小眼的狀態,誰也不敢發動全面進攻。
於是談判開始了,阿赫麥德汗信以為真拿出了一副勝利者的姿態開始制定各種談判的目標,但是伊凡四世只是想要拖延時間,他派出了信使前往克里米亞汗國,烏茲比克汗國,諾蓋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
對阿赫麥德汗來説談判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結果,克里米亞汗國的軍隊不斷劫掠大帳汗國的後勤線,莫斯科的第四路軍隊在茲韋尼哥羅德斯基親王的率領下渡過伏爾加河攻陷了大帳汗國首府新撒萊(新撒萊位於伏爾加河南部流域大轉彎處附近,大概就在今天的伏爾加格勒附近),同時西伯利亞汗國,諾蓋汗國和烏茲比克汗國也發動了攻擊,兵力空虛的大帳汗國岌岌可危。
急於撤軍的阿赫麥德汗立刻結束了談判率軍折返,伊凡三世的軍隊並沒有進行追擊,雖然看起來雙方在烏格拉河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鬥也沒有分出輸贏,但實際上對阿赫麥德來説是輸掉了一切。
阿赫麥德的軍隊在今天的羅斯托夫州康斯坦丁諾夫斯克一帶遭到了諸汗國的圍攻而崩潰,阿赫麥德汗被西伯利亞的依巴克汗處決,大帳汗國在接下來的21年中被莫斯科公國,克里米亞汗國,諾蓋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瓜分。而俄羅斯開啓了統一和崛起之路,並在之後消滅了諸汗國。
結語
烏格拉河對峙的結局標誌着蒙古人退出了歐洲的舞台,俄羅斯擺脱了蒙古長達240年的統治並開啓了統一和崛起之路,而擊敗了阿赫麥德汗的伊凡三世也開始以沙皇的名義下發詔書了。
參考文獻:
《莫斯科公國史》
《烏格拉河之戰》
《伊凡三世》
《中世紀的蒙古人與俄羅斯》
《大帳汗國的阿赫麥德汗》
《金帳汗國的衰落》